• qiǎng
  • d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ǎng cí duó lǐ

成语解释:指无理强辩;想说成有理的。
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座上一人忽曰:‘孔明所言,皆强词夺理,均非正论,不必再言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強詞奪理

英文翻译:use lame arguments and perverted logic

强词夺理的意思
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
理:1.物质组织的条纹;纹理:木理。肌理。条理。2.道理;事理:合理。理屈。理当如此。3.自然科学,有时特指物理学:理科。数理化。4.管理;办理:处理。理财。当家理事。5.整理;使整齐:理发。理一理书籍。6.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;表示意见(多用于否定式):路上碰见了,谁也没理谁。置之不理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强词夺理”?简单来说,就是明明不占理,还要硬掰出一套逻辑来证明自己是对的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同事小张说:“虽然我迟到了半小时,但路上堵车是常态,这说明大家应该调整上班时间。” 迟到明明是个人问题,他却把责任推给“堵车”,甚至反过来要求公司改制度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强词夺理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强词夺理的人到底在想什么?”其实背后往往藏着两种心态:要么是面子挂不住,用狡辩掩盖错误;要么是想争夺话语权,用看似合理的逻辑模糊真相。比如家庭聚餐时,孩子打翻果汁,脱口而出:“杯子放得太靠边了,我是在帮你们测试桌子的平衡性!” 这种幽默化的狡辩,反而让严肃的问题变得难以追究。

生活中遇到强词夺理怎么办?举个例子:网购收到破损商品,客服坚持说“运输磨损是艺术品的独特印记”。与其争论“什么是艺术”,不如直接搬出消费者权益法——面对不讲理的人,用事实和规则反击比陷入逻辑拉扯更有效。就像邻居总说“我家狗半夜叫是在提醒你们早睡”,你与其争辩,不如直接录下音频作为证据。

个人认为,强词夺理更像一种沟通防御机制。我曾遇到朋友借钱不还,反而说:“我这是在锻炼你的抗压能力。”当时虽然生气,但后来明白,对方其实是用荒诞的理由掩饰自己的窘迫。与其拆穿,不如换个角度回应:“那我先谢谢你,不过抗压训练该结业了。”幽默化解反而能打破僵局。

观察发现,社交媒体上的强词夺理现象尤为明显。比如有人说“手机辐射导致脱发”,被数据反驳后改口:“我说的是精神辐射!”这种无限扩展概念的行为,本质上是拒绝理性对话。这时候最好的应对或许是——放下胜负欲,转身去做更有价值的事。毕竟,不是所有战场都值得停留。

强词夺理的造句

  1. 造句 做错了事,还强词夺理,怎么不认错呢?
  2. 造句 你在这件事上明明已经错了,还强词夺理。
  3. 造句 真正的理论家是不会强词夺理的。
  4. 造句 他们仗着人多势众,强词夺理,以势压人。
  5. 造句 他这么说是强词夺理,站不住脚的,没有人会信服。
  6. 造句 此事法官自有公断,不容他在法庭强词夺理,狡辩耍赖!
  7. 造句 他的话简直就是强词夺理,你不要信他。
  8. 造句 国王强词夺理地回敬了他几句,随后转过身来拿我出气。
  9. 造句 也许有人会强词夺理、喧宾夺主地说,加拿大的本质是信仰自由,非要信仰“同一价值观、同一国家”,其理何在?
  10. 造句 他是老爱强词夺理的人,有谁愿意跟他讨论问题呢?

"强词夺理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