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āng
  • miàn
  • shū
  • xīn
  • bèi
  • miàn
  • xi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āng miàn shū xīn bèi miàn xiào

成语解释: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,背后却在捣鬼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海上通信》:“因为中国向来就是‘当面输心背面笑’,正不必‘新的时代’的青年才这样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两面派

繁体字形:當靣輸心背靣笑

英文翻译:Face to face lose heart back smile

当面输心背面笑的意思

当:[dāng]1.担任:他当组长。2.承担:敢作敢当。3.主持:当家。4.相称:旗鼓相当(比喻实力相等)。5.应该:理当如此。6.介词。1.组成时间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:当我到家时,他已经走了。正当大家吃饭的时候,他回来了。2.组成处所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:当众出丑。当着大家的面把话讲清楚。7.阻挡:人民军队,锐不可当。8.拟声词。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:丁丁当当。9.抵得上;等于:一以当十。[dàng]1.合适:处理得当。3.以为:我当你走了。4.当作:别把我当客人看待。5.指事情发生的(时间):当年。6.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:把金表拿去当了。7.抵押在当铺里的实物:赎当。
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
输:1.运输;运送:输出。输油管。输电网。输氧气。2.捐献(财物):输财助学。3.在较量时失败;败(跟“赢”相对):决不认输。输了两个球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背:[bèi]1.躯干的一部分,部位跟胸和腹相对:后背。背影。擦擦背。2.(背儿)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:手背。刀背儿。墨透纸背。3.(Bèi)姓。4.背部对着(跟“向”相对):背山面海。背水作战。人心向背。5.离开:背井离乡。6.躲避;瞒:光明正大,没什么背人的事。7.背诵:背台词。书背熟了。8.违背;违反:背约。背信弃义。9.朝着相反的方向:他把脸背过去,装着没看见。10.偏僻:背静。背街小巷。深山小路很背。11.不顺利;倒霉:手气背。12.听觉不灵:耳朵有点背。[bēi]1.(人)用脊背驮:把草捆好背回村去。2.负担;承担:背债。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。3.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:一背麦子。一背柴火。
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
笑:1.露出愉快的表情,发出欢喜的声音:笑容。微笑。眉开眼笑。哈哈大笑。2.讥笑:耻笑。见笑。笑他不懂事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和对方聊得热火朝天,转身却发现他在背后说闲话?这种「当面输心背面笑」的行为,就像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水果礼盒——外表光鲜亮丽,打开却发现内里藏着烂果子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王姐总在茶水间拉着新同事热情交流育儿经,转头却在部门会议上说「年轻人就该专注工作」。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想问:为什么有人要刻意营造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?其实这种现象往往源于利益考量,就像菜市场里某些摊贩对熟客笑脸相迎,转身却给生客的秤砣偷偷加码。

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:明代某地方官在接风宴上对巡抚大人掏心掏肺,酒过三巡却连夜写密折参奏。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,就像古玩市场的赝品商人,表面夸你眼光独到,暗地里笑你打了眼。究其根本,这类行为多出于自我保护或利益交换的需要,就像变色龙会根据环境调整肤色来求生存。

在当代职场中,这种现象是否无可避免?我个人认为,就像网购时既要看商品详情页也要翻买家秀,与人交往也需要保持适度警觉。但不必因此对人际关系失去信心,毕竟真诚相待就像阳光下的水晶,虽可能折射出不同光彩,但本质始终通透。

面对这类情况该如何应对?不妨学学中医的「望闻问切」:观察日常行为是否一致,倾听不同场合的言论,适时提出疑问,最终做出综合判断。就像挑选西瓜时,既要看纹路也要听声响,这样才能挑到真正的好瓜。

值得思考的是,在数字化社交时代,这种现象是否有了新变化?现在连手机表情包都能设置「仅自己可见」,人与人的交往似乎多了层滤镜。但正如老茶客品得出陈茶新茶,日久见人心的古训依然有效。重要的是保持自身言行的统一性,就像传统匠人对待作品,经得起360度检视才算真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