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é yán gōng mào
成语解释:指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。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。
成语出处: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非是咱自夸奖:他有德言工貌,小生有恭俭温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女性
繁体字形:惪言工皃
英文翻译:Good words and good looks
德:1.道德,品行;特指好的品行:德育。美德。德才兼备。2.心意;志向:同心同德。离心离德。3.恩惠;好处:感恩戴德。4.德国的简称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工:1.工人和工人阶级:矿工。钳工。瓦工。技工。女工。工农联盟。2.工作;生产劳动:做工。上工。加工。勤工俭学。省料又省工。3.工程:动工。竣工。4.工业:化工(化学工业)。工交系统。5.指工程师:高工(高级工程师)。王工。6.一个工人或农民一个劳动日的工作:砌这道墙要六个工。7.(工儿)技术和技术修养:唱工。做工。8.长于;善于:工诗善画。9.精巧;精致:工巧。工稳。10.姓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3”。参看〖工尺〗。
貌:1.相貌:面貌。容貌。以貌取人。2.外表的形象;样子:全貌。貌合神离。3.姓。
提到“德言工貌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。其实它源自《左传》,原本是古人评价人才的四个维度:德行、言辞、技艺、仪表。现代生活中,这四个字还能派上用场吗?我们不妨先看个例子。
某公司招聘部门经理,两位候选人旗鼓相当。甲西装革履谈吐不凡,却在面试中贬低前同事;乙穿着朴素但逻辑清晰,主动提及团队协作经验。最终乙被录取——这里就暗含“德言工貌”的考量:乙虽仪表平平(貌),但品德正直(德)、表达得体(言)、展现专业能力(工),实现了综合优势。这提示我们,外在条件固然吸睛,但持久发展更需要内在支撑。
有人会问:现代社会颜值经济当道,仪表是否比德行更重要?笔者在人力资源行业十余年,见过太多案例:某主播靠精致妆容快速走红,却因偷税漏税身败名裂;技术大牛恃才傲物,团队合作屡屡碰壁。就像古人说的“以貌取人失之子羽”,单维度优势如同独脚凳,终究难以站稳。
观察职场生态会发现有趣现象:新员工入职前三个月,仪表出众者更容易被记住;但三年后留在管理层的,往往是那些善沟通、有担当的人。某科技公司总监分享过亲身经历:“刚毕业时花半月工资买西装,现在更愿意投资沟通课程。”这种转变印证了德言工貌的动态平衡——不同阶段侧重不同,但综合素养始终是硬通货。
家庭教育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。邻居王姐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玩味:她既要求女儿练书法培养气质(工),也鼓励参加辩论赛锻炼表达(言),周末带着做义工培育善心(德),但从不限制孩子穿什么潮牌(貌)。这种培养模式看似“费力不讨好”,却让孩子在升学面试中脱颖而出,因为真诚比雕琢更重要。
回看这个古老成语,它像面多棱镜,折射出人才评价的永恒课题。在滤镜和美颜盛行的年代,或许更需要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——毕竟屏幕里的完美形象,终究要在现实的复杂情境中接受检验。当我们评价他人或自我成长时,不妨记住:德行是根基,言辞是桥梁,能力是燃料,而仪表,不过是锦上添花的那片云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