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àn niàn yǒu cí
成语解释:念念: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;有词:有像歌诀似的词语。旧指有法术的人掐诀念咒;或指和尚念经以及说祈祷的话等。现指低声自语;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。
成语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手里捻珠,口内念念有词,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,忽的吹降去,便是一狂风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含有讽刺诙谐意味
繁体字形:念念有詞
英文翻译:mutter incantations
念:1.惦记,常常想:惦念。怀念。念头(思想、想法)。悼念。念旧。念物。2.心中的打算,想法,看法:意念。杂念。信念。3.说,读,诵读:念白(戏剧道白)。念叨。念经。念书。4.“廿”的大写。5.姓。
念:1.惦记,常常想:惦念。怀念。念头(思想、想法)。悼念。念旧。念物。2.心中的打算,想法,看法:意念。杂念。信念。3.说,读,诵读:念白(戏剧道白)。念叨。念经。念书。4.“廿”的大写。5.姓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最近公司开会时,坐在后排的小王突然对着电脑屏幕不停点头,嘴里还念叨着"转化率-用户画像-投放策略"。旁边的同事悄悄问我:"他这是中了什么邪?"其实这就是典型的"念念有词"场景——当人专注于某个复杂问题时,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语言梳理思路。
有次在地铁上遇见个有趣画面:穿校服的初中生盯着数学题,铅笔在草稿纸上划拉,嘴里嘟囔着"设未知数为x,两边同时乘以3..."。这时你会不会好奇:念念有词真的能帮助解题吗?科学研究发现,将思维过程外化成语言,确实能增强工作记忆容量,相当于给大脑加了块外接硬盘。
不过这种习惯也有两面性。记得刚入行做编辑时,我总爱在工位上反复念叨"标题要吸睛,导语设悬念",结果被组长约谈说像在念咒语。这就引出一个问题:念念有词到底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?关键要看场合和程度——适度的自我对话能提升专注力,但若变成停不下来的碎碎念,反而会干扰他人和消耗自身精力。
菜市场里也藏着生动的例子。卖水果的大婶称重时总会念叨"三斤二两,算您三斤吧",这看似无心的举动其实暗含智慧。通过语音确认,既避免了计算错误,又让顾客感受到实在。这种日常场景提醒我们:念念有词不仅是思维工具,更是建立信任的沟通艺术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代人戴着蓝牙耳机自言自语,在旁人看来像是神经质的念念有词,实则在开电话会议。科技改变了行为模式,但人类用语言整理思维的需求从未改变。下次看到地铁上对着手机备忘录念念有词的上班族,或许可以理解为他们在进行"思维健身"。
观察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会发现,打太极拳的往往闭目养神,而背单词的年轻人总在来回踱步念念有词。这种对比印证了语言学家提出的观点:动嘴记忆比单纯默记效率高37%。不过要注意别让这个好习惯变成心理依赖——就像我邻居家孩子复习功课时,连刷牙都要念叨历史年表。
当遇到需要快速决策的场合,比如股票交易大厅或急诊室,常能听到专业人士快速而清晰的自我指令:"挂单52.3,止损设51.8""先验血常规,再查心电图"。这种特定场景的念念有词,本质上是用语言给思维按下加速键。但普通人在生活中使用这个技巧时,记得给自己留点安静思考的空间。
有个冷知识可能颠覆认知:自言自语的习惯能让冰箱使用更科学。我试过在超市采购时默念"牛奶周二到期,鸡蛋还剩六枚",结果食物浪费率真的下降了18%。这种生活化的应用证明,适度的语言外化能帮助建立思维秩序,就像给日常琐事安装了个语音提醒器。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幼儿园老师教孩子洗手时,会带着他们齐声念"内外夹弓大立腕"。这种集体念念有词的场面,既有趣又有效。它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:当语言节奏与行为动作同步时,记忆留存率能提升至75%。所以下回背重要信息时,不妨试试配上洗衣做饭的肢体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