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ǎn
  • mí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í lì huǎn mín

成语解释:对官员严格,对百姓宽和。

成语出处:宋·苏舜钦《论五事》:“急吏缓民,则吏不可纵,政之大功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治国等

繁体字形:急吏緩民

英文翻译:Urgent officials and slow down the people

急吏缓民的意思

急:1.急躁;着急:急性子。急着赶路。2.使着急:眼看要开演了,小王还不来,真急人。3.匆促;迅速。与“缓”相对:急促。水流很急。4.迫切;情况严重:急事。情况紧急。5.紧急严重的事情:救急。当务之急。6.热心做;热心帮助:急公好义。急人之难。

吏:1.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:胥吏。2.旧时泛指官吏:大吏。酷吏。3.姓。

缓:1.迟;慢:迟缓。缓步。缓不济急。2.延缓;推迟:缓办。缓期。这事缓几天再说。3.缓和;不紧张:缓冲。缓急。4.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:昏过去又缓过来。蔫了的花,浇上水又缓过来了。
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急吏缓民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放到生活中其实不难理解。举个例子:某地为了推动垃圾分类,政府要求一周内所有小区必须配备新垃圾桶,但居民们抱怨时间太紧、操作复杂,最后执行效果大打折扣。这时候,“急吏”指的是政策推动者的急切,“缓民”则反映了民众适应的滞后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官员和百姓的节奏总是不一致?其实这背后有个核心矛盾——政策制定者追求效率,而普通人的生活惯性需要时间调整。比如疫情期间,健康码系统刚上线时,不少老人因操作不熟练而寸步难行,但经过社区志愿者的指导,最终大家都能跟上节奏。这说明,急与缓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,关键在于中间环节的缓冲设计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这种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尤为明显。去年某城市推广电子社保卡时,要求退休人员三个月内完成线上认证。我邻居王阿姨起初急得直跺脚:“手机屏幕这么小,字都看不清!”后来街道办增设了线下辅助点,还制作了漫画版教程,这才让进度顺利推进。可见,“急吏”若能多考虑实际场景,“缓民”也能转化为积极行动。

另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是:政策的“急”真的有必要吗?比如某地曾要求中小学三天内全面改用电子作业系统,结果服务器崩溃、教师手忙脚乱。反观另一个地区采用分年级试点,用半年时间逐步铺开,反而收获了更高满意度。这让我联想到烹饪——大火快炒虽省时,但文火慢炖才入味。社会治理何尝不是如此?

当然,并非所有“急”都不可取。比如抗洪抢险时,政府连夜疏散群众的决策就必须果断。但多数日常事务中,或许更需要“急中有缓”的智慧。就像修剪树木,既不能任由枝杈疯长,也不能一刀切去所有绿叶。找到那个让树干挺拔又不伤元气的平衡点,才是真正考验执政水平的地方。

回头再看“急吏缓民”这个词,它更像面镜子,照见的是不同立场的时空观。官员的任期考核周期、百姓的生活变迁节奏,本就不在同个维度。但好的管理艺术,恰恰在于用政策弹性弥合这种差异。当社区通知栏不再只有冷冰冰的截止日期,而是多了“每周二下午我们在大榕树下教您操作”的温馨提示时,急与缓的齿轮才能真正咬合转动。

"急吏缓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