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ài lǐ guài qì
成语解释:形状、装束、声音等奇怪,跟一般的不同
成语出处:徐怀中《我们播种爱情》第一章:“朱汉才用手电筒照着图解,叫着各种怪里怪气的名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形状、装束、声音等
繁体字形:恠裏恠氣
英文翻译:Strange in strange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提到“怪里怪气”的成语,许多人第一反应是“不三不四”“奇奇怪怪”这类词汇。但汉语中其实藏着不少结构奇特、用法刁钻的成语,比如“三人成虎”——三个普通人就能编造出老虎的谣言?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让我们先看个例子:办公室里突然流传“公司要裁员”,结果发现最初只是有人听错了一句玩笑话。这不正应了“三人成虎”的典故?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揭示谣言传播的荒诞性——明明不可能的事,说的人多了竟变得可信。这种语言现象背后,藏着怎样的群体心理密码?
再来看“叶公好龙”这个反套路成语。有位收藏家满屋子挂着龙形艺术品,当真龙现身时却吓得魂飞魄散。这里提出的问题是:我们是否也常常沉迷于表面喜好,而畏惧事物的真实模样?成语用戏剧化对比戳破了伪装的喜爱,这种表达方式既诙谐又犀利。
最让我着迷的是“守株待兔”的黑色幽默。农民因偶然捡到撞树的野兔,便日复一日守着树桩。这看似荒唐的行为,在现实中却频频上演:股民追涨杀跌、创业者复制他人模式...成语用夸张叙事提醒我们经验主义的陷阱,这种警示方式比直接说教生动百倍。
这些“怪成语”的智慧在于,它们用非常规的叙事打破思维定式。就像“刻舟求剑”中那个在船身刻记号找剑的楚人,看似愚蠢的行为,实则精准讽刺了忽视时空变化的决策谬误。当我们嘲笑古人“怪”时,是否也该反思现代生活中的类似盲点?
语言学者发现,这类成语多诞生于社会变革期。战国策士需要生动案例说服君王,民间故事要用夸张情节传递道理。如今短视频时代的“梗文化”,何尝不是这种表达智慧的延续?下次遇到难以理解的“怪成语”,不妨多问一句:这荒诞外壳里,包裹着怎样的人性真相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