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 zuò jù
成语解释: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。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婴宁》:“观其孜孜憨笑,似全无心肝者,而墙下恶作剧,其黠孰甚焉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戏弄别人
繁体字形:惡作劇
英文翻译:Prank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剧:1.戏剧:演剧。话剧。独幕剧。这个剧的主题很鲜明。惨剧。丑剧。2.(Jù)姓。3.猛烈;厉害:剧烈。剧痛。剧饮。剧变。加剧。
话说最近小区里有个熊孩子,老爱往邻居信箱塞橡皮蛇,搞得阿姨们开信箱都战战兢兢。这算不算典型的恶作剧行为?要我说啊,这种玩笑就像吃辣椒——有人觉得刺激,有人直冒汗。关键得看对方接不接得住你的幽默感,对吧?
前阵子办公室新来的实习生把主管的保温杯换成尖叫鸡,一开盖就"嘎——"地响彻整层楼。问题来了:恶作剧到底该不该有底线?老话说"过犹不及",咱觉得吧,能让当事人跟着笑出来的才算成功案例。要是搞到要赔医药费,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记得上学那会最经典的恶作剧,要数把同桌的椅子悄悄抽走。现在想想,这种操作其实藏着大学问——既要掌握时机,又要控制力道。就像炒菜的火候,早了没效果,晚了容易焦。你说这算不算民间智慧?
前两天刷到个视频,有人把朋友汽车贴膜换成透明款,结果车主围着车子转了三圈愣没发现。评论区吵翻了天,有人说是创意满分,有人骂缺德冒烟。要我说啊,这事的关键在于:被整的人最后是笑着追打,还是真的拨打110。
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的恶作剧,放在死党身上叫情趣,放在陌生人身上就可能变成骚扰。这中间的界限就像隐形墨水,平时看不见,但遇到特定温度就会显形。所以说啊,玩闹也得讲究"见人下菜碟"的功夫。
下次想搞恶作剧前,不妨先做个三秒自测:这个玩笑会不会让人记十年?是成为多年后的笑谈,还是变成友尽导火索?记住啊,最高级的幽默永远建立在默契之上,就像跳双人舞,得保证对方跟得上你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