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ēi gē jī zhù
成语解释:以之为典,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刺客列传》载:战国时,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,入秦刺秦王,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,高渐离击筑,荆轲歌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登车不顾而去。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描写悲壮的气氛
繁体字形:悲謌撃築
英文翻译:describe solemn and bleak atmosphere
悲:1.伤心:悲喜交集。2.怜悯:慈悲。3.悲壮:悲歌。
歌:1.能唱的文辞或歌曲:诗歌。民歌。2.歌唱:载歌载舞。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筑:[zhù]1.捣土的杵:“项王伐齐,身负板筑,以为士卒先”。2.建造,修盖:修筑。建筑。构筑。3.居室:“畏人成小筑,褊性合幽栖”。4.古代弦乐器,形似琴,有十三弦。演奏时,左手按弦的一端,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。[zhú]中国贵州省贵阳市的别称。
哎哟,说到“悲歌击筑”这成语,可能有人会懵圈:“这啥意思啊?”别急,咱这就掰扯掰扯。这成语出自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讲的是荆轲刺秦王前,在易水边高歌诀别的场景。悲壮的歌声配上击筑(古代乐器)的节奏,愣是把送别场面整得又热血又凄凉。
举个栗子,你想想啊,比如毕业季同学各奔东西,有人突然抱着吉他吼了一首《朋友》,全场哭得稀里哗啦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“悲歌击筑”么?不过要正经造句的话,可以说:“团队解散前夜,老张突然掏出二胡来了段《二泉映月》,颇有几分悲歌击筑的壮烈感。”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这成语现在用得多吗?”其实不算高频词汇,但在文学创作或正式场合还挺带劲儿。比如写历史小说时,描述将军出征前的誓师大会,来一句“三军将士悲歌击筑,誓要夺回失地”,画面感蹭蹭往上窜。
不过咱得注意啊,这成语可不是随便用的。你要是说“小明考试前悲歌击筑”,那可就闹笑话了——得是真有那种壮士断腕的决绝感才合适。就像去年我哥们辞职创业那会儿,在KTV把《海阔天空》吼得惊天动地,那场景才配得上“悲歌击筑”四个字。
要我说啊,这成语最妙的是把悲伤和力量揉一块儿了。就像吃火锅配冰可乐,看似矛盾实则绝配。现代社会虽然没那么多真刀真枪的离别,但这种在困境中保持斗志的精神,永远不过时。下次遇到那种“含着泪也要往前冲”的场面,不妨掏出这个成语试试,保管比普通词汇有分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