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qǐ liáng chén
成语解释: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汉刘向《别录》:“汉兴以来,善歌者鲁人虞公,发声清哀,盖动梁尘。”后因以“惊起梁尘”形容歌声高妙动人。
成语出处: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汉·刘向《别录》:“汉兴以来,善歌者鲁人虞公,发声清哀,盖动梁尘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声音等
繁体字形:驚起樑塵
英文翻译:Startled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梁:1.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:房梁。2.桥:桥梁。3.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:鼻梁。山梁。4.朝代名。1.南朝之一(502—557)。萧衍灭南齐后建立。建都建康(今南京)。国号梁,也称萧梁。为陈所灭。2.五代之一(907—923)。朱温灭唐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梁,史称后梁。为后唐所灭。5.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后,改称梁。
尘:1.飞扬的或停附在物体上的灰土:尘埃。2.佛教道教指现实世界:红尘。尘凡。3.行迹;踪迹:步人后尘。
“惊起梁尘”这个成语,现在还有人用吗?其实在特定场景中,它依然能精准传递那种“震撼全场”的感觉。比如某次社区文艺汇演中,有位老先生清唱京剧选段,高亢的嗓音让观众集体屏息——这真是“惊起梁尘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梁尘真的会被歌声震落吗?”这其实是个夸张的文学表达。就像我们说“嗓子唱哑了”未必真哑,成语通过具象化描写,让我们瞬间理解表演的感染力。去年我在古镇茶楼听评弹,艺人三弦一响,满堂喝彩声差点掀翻屋顶,当时立刻想起这个成语。
现代生活中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?某次参加校园十佳歌手比赛,冠军选手唱到副歌部分时,礼堂吊灯都跟着共振微微颤动。评委笑着点评:“这才是当代版惊起梁尘!”可见这个诞生于汉代《太平御览》的成语,至今仍能在新语境中找到生命力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类传统文化符号是否需要“现代化改装”?我个人觉得不必刻意改造。就像茶道保留着传统仪式感,当我们在恰当的场合自然使用“惊起梁尘”,反而能营造古今交融的语言趣味。上周参观艺术馆,讲解员形容壁画修复师的精湛技艺“惊起梁尘”,既贴切又令人会心一笑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老成语也能有新波纹。下次遇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演出,不妨试试用“惊起梁尘”来形容,或许比“太炸了”“超燃”这些流行语更有画面感。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,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对话中继续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