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ě shì zhāo fēi
成语解释:引起麻烦之事。同“惹是招非”。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东平府》第一折:“哎,徐宁紧紧相随,生怕俺不遵依,向城中惹事招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惹事招非
英文翻译:be meddlesome
惹:1.招引;引起(不好的事情):惹事。惹祸。惹麻烦。2.(言语、行动)触动对方:不要把他惹翻了。这人脾气大,不好惹。3.(人或事物的特点)引起爱憎等的反应:惹人注意。惹人讨厌。一句话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招:1.打手势叫人来:招唤。招呼。招手上车。2.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:招集。招收。招纳。招贤。招聘。招兵买马。3.应接:招待宾客。4.引来:招惹。招引。招揽。招致。5.承认自己的罪行:招供。招认。不打自招。6.同“着”。7.摇动:招摇(故意张大声势,引人注意)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生活中,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「明明能好好走路,非要踩水坑」的人?比如在办公室会议上,同事小王突然打断领导发言,坚持反驳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,结果引发全员沉默三秒——这就是典型的「惹事招非」。
为什么有人会主动「惹事招非」?有人觉得是性格冲动,有人认为是缺乏同理心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可能和「求关注」心理有关。就像小孩故意打翻水杯引起父母注意,成年人也可能用激烈言行刷存在感。比如朋友聚餐时,小李突然提起小张最介意的体重话题,看似无心,实则是想转移大家对他工作失误的关注。
成语用在实际场景中会有多尴尬?举个例子:亲戚聚会时,二叔喝了两杯酒,开始批评表姐「30岁还不结婚就是失败」。表姐当场摔筷子离席,留下一桌人面面相觑。这种「惹事招非」往往来自边界感缺失——总有人误把「关心」当作干涉他人的通行证。
有人问:「惹事招非」全是负面作用吗?我倒觉得未必。比如新人设计师小陈在项目会上公开质疑总监的方案,虽然场面一度紧张,但最终促成了方案优化。这里的关键在于动机:是为集体利益勇敢发声,还是纯粹宣泄情绪?前者可能被误解为「惹事」,实则是推动进步的契机。
如何避免成为「惹事精」?有个简单方法:开口前先做三次深呼吸。上周在超市排队,前面大妈因为收银员动作慢破口大骂,后面大爷悠悠说了句:「姑娘,你这火气比微波炉热午饭还快啊。」全场瞬间笑出声,矛盾自然化解。幽默感就像灭火器,能把即将燃起的「是非火苗」及时扑灭。
观察发现,越是习惯「惹事招非」的人,越容易陷入「自证预言」的怪圈。比如总怀疑同事排挤自己的人,会不断用试探性言行验证猜想,结果反而真被疏远。这就像戴着墨镜看世界,还要抱怨天色太暗——有时候摘下有色眼镜,是非纠纷自然少了大半。
最后想说,处理「惹事招非」的关键不在于完全避免冲突,而是学会把摩擦转化为沟通契机。就像两块石头相撞会迸出火花,但也能用来点燃篝火。下次遇到有人挑起事端,不妨试试反问自己:「这件事里,有没有我还没看到的角度?」或许会有意外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