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āng
  • zuò
  • du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uāng zuò yī duī

成语解释:慌:惊慌。惊慌得乱成一团,理不清头绪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9回:“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等

繁体字形:慌做一堆

英文翻译:Make a flurry

慌做一堆的意思

慌:1.急;不沉着:慌张。慌忙。2.恐惧;不安:惊慌。心慌。3.表示难以忍受:闷得慌。

做:1.制造:做衣服。用这木头做张桌子。2.写作:做文章。3.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:做工。做事。做买卖。4.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:做寿。做生日。5.充当;担任:做母亲的。做官。做教员。做保育员。今天开会由他做主席。6.当做:树皮可以做造纸的原料。这篇文章可以做教材。7.结成(某种关系):做亲。做对头。做朋友。8.假装出(某种模样):做样子。做鬼脸。做痛苦状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堆:1.堆积:粮食堆满仓,果子堆成山。2.用手或工具把东西堆积起来:场上的人在堆麦秸。把书堆在桌子上。3.堆积成的东西:柴火堆。土堆。4.小山(多用于地名):滟滪堆(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,1958年整治航道时已炸平)。双堆集(在安徽)。5.用于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:一堆黄土。一堆人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慌做一堆”,不少人会联想到一群人因突发状况挤在一起、手足无措的画面。比如:早高峰地铁突然停电,乘客们慌做一堆,有人摸黑找手机照明,有人踮脚张望出口方向。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描述了动作的混乱,又传递出群体心理的紧绷感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慌做一堆”而不是“乱成一团”?其实前者更强调“因慌乱导致的聚集行为”。例如社区消防演练时,物业误触火警铃,居民慌做一堆冲出楼道,反而堵住了安全通道。这里既点明了“慌乱”的情绪诱因,又暗示了盲目行动可能带来的风险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群体性慌乱往往具有传染性。就像学校月考突然提前,教室里慌做一堆翻书补笔记的学生们,连平时淡定的学霸都会不自觉加快翻页速度。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“情绪共振”现象——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,个体会本能地模仿周围人的应激反应。

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类状况?某次公司服务器宕机,我看到新同事慌做一堆围着技术部追问,而部门主管却默默在纸上画系统架构图。这个对比恰恰说明:群体慌乱时,独立思考能力比从众反应更重要。就像台风天超市抢购物资的人群,与提前备好应急包的住户,呈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逻辑。

观察生活中的“慌做一堆”,会发现它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在压力下的本能反应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集体性动作本身也是寻求安全感的方式。就像突然停电的KTV包厢里,朋友们慌做一堆摸黑找话筒,反而在混乱中笑作一团——慌乱未必全是负面,有时也能意外催生共同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