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n lǎn sǎn sǎn
成语解释:指人懒惰散漫
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四回:“公坊披着件夏布小衫,踢着鞋在卧室里懒懒散散地迎出来道:‘什么独乐不独乐的乱喊?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懒懒散散
英文翻译:Sloth and Sloth
懒:1.懒惰(跟“勤”相对):腿懒。好吃懒做。人勤地不懒。2.疲倦;没力气:身子发懒,大概是感冒了。
懒:1.懒惰(跟“勤”相对):腿懒。好吃懒做。人勤地不懒。2.疲倦;没力气:身子发懒,大概是感冒了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提到“懒懒散散”,你会想到什么画面?是周末赖在床上刷手机到中午,还是工作拖到最后一刻才匆匆应付?比如同事小王总是踩着点上班,开会时偷偷打哈欠,领导布置的任务能拖就拖,最后交上去的报告漏洞百出——这种状态就是典型的“懒懒散散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明明知道效率低,还是改不掉懒散的毛病?其实这和大脑的“即时满足”机制有关。就像刷短视频时手指停不下来,但翻开专业书籍就犯困——人的本能更倾向轻松的事。再比如学生小林,原本计划周末复习,结果手机一响就忍不住追剧,回过神来天都黑了。
不过懒散真的完全不好吗?我倒觉得要看具体情况。前些天遇到个自由插画师,工作时常常穿着睡衣画画,看似毫无章法,实际她每天能完成三幅高质量作品。这种“形散神不散”的状态,反而说明真正的高效不需要刻意的仪式感。
那如何区分合理放松和消极怠工呢?关键看结果导向。比如邻居张叔退休后每天钓鱼遛鸟,但把孙子的接送、家里的采买安排得井井有条。这种“慢节奏”的生活状态,和上班摸鱼混日子的懒散有本质区别。
要破解负面意义的懒散,我有个亲测有效的方法:把大目标切成“小积木”。就像健身教练常说的“先做五分钟”,当程序员面对复杂代码时,先解决一个简单函数,往往就能进入状态。这种“启动效应”能有效打破懒散循环。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。朋友开咖啡店初期总提不起劲,后来改成每天早晨先做杯拿铁拉花发朋友圈,这份仪式感竟带动了全天的工作热情。你看,对抗懒散不一定需要打鸡血,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更重要。
现代社会总在强调“高效”,但偶尔的懒散时光未必是坏事。就像春天的土地需要休耕,人的精力也需要充电期。重要的是把握分寸——该专注时全情投入,该放松时心安理得,这才是平衡之道。
下次感觉自己在犯懒时,不妨先放下负罪感。问问自己:这是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,还是逃避困难的借口?与其在懒散中纠结,不如先泡杯茶,从整理书桌开始。说不定五分钟后就发现,行动起来比躺着焦虑更有趣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