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uò cí guài shuō
成语解释:荒诞无稽之谈。
成语出处:清·俞正燮《癸巳存稿·洛书义》:“《易经大全》、《书经大全》言九圈十圈之河图洛书,懦词怪说布满篇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荒诞的言论
繁体字形:懦詞恠説
英文翻译:Cowardly and strange
懦:胆小;软弱:怯懦。懦夫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什么是“懦词怪说”?这个词乍一听有点生僻,其实拆开看就很好懂。“懦词”指软弱无力的表达,“怪说”则是离奇荒谬的言论。合起来就是“用站不住脚的话强行解释问题”,像极了考试没复习却说“题目超纲”的学生,或者开会迟到却抱怨“电梯太慢”的同事。
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爱用这种方式?举个真实场景:同事A把项目搞砸了,却开会说“客户需求像变色龙,根本抓不住”。这其实是典型的“懦词怪说”——用夸张比喻掩盖自身准备不足。这时候与其争辩,不如问具体案例:“上次需求变更是什么时候?我们当时做了什么应对?”往往对方就会语塞。
这种现象危害有多大?某创业公司曾因技术总监用“量子波动影响代码”这种玄乎说辞拖延进度,导致错过融资窗口期。当管理者不敢直面“人岗不匹配”的核心问题,用玄幻词汇打掩护时,团队会陷入“皇帝的新衣”式困境。这类案例告诉我们:模糊的表达就像迷雾,不仅迷惑别人,更容易麻痹自己。
如何破解这种情况?有个简单方法叫“落地三问”:你说的概念具体指什么?能否举个实际例子?这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?去年帮朋友分析加盟骗局时,对方宣称“运用区块链赋能传统奶茶行业”,被追问技术细节和财务报表后,所谓的创新模式立刻现出原形。
个人认为,这类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是“语言通胀”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部分人误以为复杂词汇等于专业深度。就像菜市场大妈能把“西红柿”说成“茄科红果”,反而让沟通效率降低。真正的高手,应该像农民解释嫁接技术那样,用最朴实的语言讲透复杂原理。
下次遇到云山雾罩的说法时,不妨把它当作语言迷宫游戏。保持好奇心和追问的勇气,你会发现很多看似高深的论述,剥开外壳后往往空空如也。与其被花哨辞藻带偏,不如像孩子拆礼物那样,一层层揭开包装看本质。
当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“说人话、讲实事”,那些虚张声势的表达自然会失去市场。毕竟在阳光之下,再精巧的肥皂泡也撑不过三秒。语言本该是桥梁而非屏障,这个认知或许能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