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é zhǐ shì lǚ
成语解释:脚大鞋小,切断脚趾去适应鞋子的大小。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
成语出处:刘师培《补》:“若强为之解,徒见其截趾适履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勉强凑合或无原则的迁就
繁体字形:巀趾適履
英文翻译:use impractical means to solve a problem
截:1.切断;割断(长条形的东西):截头去尾。把木条截成两段。2.段:一截儿木头。话说了半截儿。3.阻拦:截留。快把马截住,别让它跑了。4.截止:截至。5.姓。
趾:1.脚指头:趾骨。2.古指脚:趾高气扬。
适:[shì]1.相合:适用。适意。2.舒服:安适。3.恰巧:适逢其会。4.去:无所适从。5.旧指女子出嫁:适人。[kuò]迅疾。用于人名。姓氏
履:1.鞋:衣履。革履。削足适履。2.踩;走:履险如夷。如履薄冰。3.脚步:步履。4.履行:履约。
“截趾适履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——字面意思是“砍掉脚趾去适应鞋子”。生活中真的有人会这么做吗?其实,成语说的是一种为了强行适应外部条件而损害自身的行为。比如职场中,有人为了迎合领导喜好,硬生生把自己的创意方案改成漏洞百出的“四不像”,结果项目反而搞砸了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明明知道不合适,还要削足适履?现实中,人们往往被“快速见效”的思维困住。就像网购时为了凑满减券,硬买根本不需要的收纳盒,最后钱没省到,家里还多了一堆闲置品。这种“先妥协再说”的心态,反而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。
有个家长朋友的真实案例特别典型。她逼着喜欢美术的儿子改学计算机,理由是这个专业“好找工作”。结果孩子大三就抑郁休学,现在反而在插画培训班找到了人生方向。这个故事让我想到:真正的适配应该是双向调整,就像买鞋时可以试穿不同尺码,而不是必须砍掉脚趾。
现代社会的焦虑感放大了这个现象。短视频里充斥着“三天学会Python”“月入五万速成法”,让人产生“必须马上改变”的紧迫感。但急转弯式的改变就像给盆栽暴力修枝,不仅破坏原有生长轨迹,还可能直接导致枯死。我自己尝试过用番茄钟工作法,结果发现每小时被打断三次反而效率更低,后来改成90分钟深度工作制才真正见效。
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区分“优化”和“自残”。就像打理花园时,修剪杂草是为了让花木更好生长,但若把主根都刨了,生命力也就断了。下次遇到需要改变的处境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调整是给我的生活施肥,还是在砍我的树根?答案往往比想象中更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