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ào
  • rén
  • xi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ù gào rén xiǎo

成语解释:让每家每人都知道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列女传 梁节姑姊》:“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?被不义之名,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!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让每家每人都知道

繁体字形:户告人暁

英文翻译:every family circulates and everyone knows

户告人晓的意思

户:1.门:门户。夜不闭户。2.人家;住户:户籍。专业户。3.门第:门当户对。4.户头:存户。账户。开户。5.用于家庭: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。6.姓。

告:1.把事情向人陈述、解说:告诉。告知。广告。报告。通告。忠告。2.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、控诉:告状。到法院去告他。3.为了某事而请求:告假。告贷。4.表明:告辞。自告奋勇。5.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:告成。告罄。告一段落。事情已告结束。6.姓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晓:1.天刚亮的时候:拂晓。晓雾。破晓。鸡鸣报晓。晓行夜宿。2.知道:通晓。家喻户晓。3.使人知道:揭晓。晓以利害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户告人晓”是一个容易被误用的成语。很多人乍一听会联想到“家喻户晓”,但实际上它更像一个文字陷阱——这个词本身并不存在,而是“家喻户晓”在口语传播中产生的混淆变形。比如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时,可以说:“我们通过家喻户晓的标语和广播,确保每位居民都能掌握防护要点。”这里如果用“户告人晓”就会造成误解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容易被误用呢?其实这反映了语言传播的有趣现象:当某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时,人们会下意识用更熟悉的字词替代。比如某奶茶品牌推出新品时,广告词写着“要让这款饮品变得家喻户晓”。如果写成“户告人晓”,不仅语义不通,还可能让消费者困惑——难道新品需要挨家挨户去敲门宣传?

在文化传承的场景中,正确使用成语尤为重要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青铜器时说:“这些纹饰在古代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。”若误用变形词,就像把历史文物标错年代一样,会影响专业性和可信度。不过有趣的是,在方言剧里故意使用“户告人晓”作为台词,倒能制造幽默效果,展现角色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。

我个人认为,成语的规范使用不该被视作刻板要求。就像厨师必须掌握食材的正确名称才能做出佳肴,准确运用语言工具才能让表达更精准。下次遇到拿不准的成语时,不妨多查字典或请教他人——这不仅能避免尴尬,还能在交流时更自信地传递想法。

值得关注的是,社交媒体上的错别字现象正在影响年轻一代的语言认知。有老师分享过学生作文案例:“这个网红景点已经户告人晓了。”这种错误恰恰说明,新媒介环境下的语言规范教育需要更多创新方式。或许我们可以把成语学习设计成互动游戏,让正确表达变得像通关打怪一样有趣。

当你在工作中需要强调传播效果时,试着这样说: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我们让环保理念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。”这样既准确表达了全面覆盖的意味,又展现了专业素养。记住,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,用得顺手的前提是分清每个工具的正确用途。

"户告人晓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