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ǒu
  • huī
  • sò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ǒu huī mù sòng

成语解释:手挥:挥动手指弹琴;目送:眼睛追视归鸿。手眼并用,怎么想就怎么做。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,意在言外。

成语出处:三国 魏 稽康《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》诗:“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,俯仰自得,游心太玄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褒义

繁体字形:手揮目送

英文翻译:hands and eyes acting in coordination

手挥目送的意思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挥:1.摇动;舞动:挥手。挥舞。挥刀。2.拂去;抹掉:挥汗。3.抛出;散出:挥金如土。挥发。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送:1.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:送报。送信。送饭。2.赠送:奉送。老师送我两本书。3.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:把客人送到大门外。送小孩儿上学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手挥目送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描述的是一种既主动行动又被动观察的状态,字面意思是“手在挥动,眼睛在注视”,通常用来形容人处理复杂事务时的从容自如。比如在团队协作中,项目经理一边分配任务(手挥),一边观察成员状态(目送),这就是典型的“手挥目送”。

有人问:“这成语和‘一心二用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关键在“协调性”。“一心二用”可能带来混乱,而“手挥目送”强调动作与观察的同步配合。就像厨师炒菜时,左手颠锅右手调味,眼睛还盯着火候——这种多线程操作不是分心,而是经过训练的统筹能力。

我曾在登山活动中见过生动的例子。领队老王带着二十多人攀岩,他既要抓着安全绳指导队员(手挥),又要不时回头确认队尾情况(目送)。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,而是多年户外经验积累的节奏感。现代职场中,这种既能推进事务又能把控全局的特质,正在成为管理者的必备技能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暗合了现代脑科学原理。研究发现,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具备“任务切换”功能,但频繁切换会消耗能量。真正高效的“手挥目送”应该是找到不同任务间的衔接点,就像交响乐指挥挥动指挥棒的节奏——每个动作既推动当前小节,又为下一乐章铺垫。

当我们用手机边导航边骑车时,其实就在实践某种程度的“手挥目送”。不过要警惕变成“手忙脚乱”,两者的界限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行为模式。下次看到地铁安检员同时查验包裹和监控屏幕时,不妨观察他们如何将机械动作转化为条件反射式的精准判断。

或许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这种能力显得更珍贵。当机器擅长单线程高效作业时,人类特有的情境化多任务处理,反而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。就像好的茶艺师,烫壶、置茶、注水的连贯动作中,始终保持着对水温、香气、客人反应的敏锐感知。

手挥目送的造句

  1. 造句 在商场,妈妈手挥目送,翻检、试穿,不一会儿就拎了几个袋子。
  2. 造句 数钱的、裁纸的、封口的,你来我往,手挥目送。
  3. 造句 余学平沙落雁一曲,颇有手挥目送之趣。
  4. 造句 24位身着白衣的女乐手“翩然”升空,手挥目送。
  5. 造句 然仍不如我虽弹我并不听,手挥目送,纯任自然,随气流转,不自知其然而然,斯臻化境矣,斯可言琴矣。
  6. 造句 尤其是几幅手札式和条屏式行草作品,兴至笔随,翰逸神飞,尽得“手挥目送”之意。
  7. 造句 据悉,有一次他坐在麻将桌上玩得正酣,报馆催稿,他左手打牌,右手书稿,照样文思如涌,“手挥目送,文不加点”,从不出错,几千字一挥而就。
  8. 造句 字,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,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,手挥目送之间,花落水流之趣,诗人妙笔奇情,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。

"手挥目送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