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ū zuò jiào xíng
成语解释:扑:古代刑具;教刑:教学中对学生的体罚。用扑作责罚学生的工具
成语出处: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象以典型,流宥五刑,鞭作官刑,扑作教刑,金作赎刑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撲作教刑
英文翻译:Teaching and punishing
扑:1.用力向前冲,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:孩子高兴得一下扑到我怀里来。和风扑面。香气扑鼻。2.把全部心力用到(工作、事业等上面):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。3.扑打;拍打:扑蝇。海鸥扑着翅膀,直冲海空。小孩的身上扑了一层痱子粉。4.伏:扑在桌上看地图。5.姓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教:[jiào]1.教导;教育:管教。请教。受教。因材施教。2.宗教:佛教。伊斯兰教。信教。在教。3.姓。4.使;令;让:教他无计可施。教我十分为难。[jiāo]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:教唱歌。教小孩儿识字。师傅把技术教给徒弟。
刑:1.刑罚:徒刑。死刑。2.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:用刑。刑讯。3.古又同“型”。
“扑作教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本意和现代人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。先问个问题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打”来教育人?其实这个词出自《尚书》,原意是拿戒尺当教学工具,强调纪律的重要性,和今天体罚的概念完全不同。
举个例子,古代私塾先生可能会说:“今日背不出《论语》,当以扑作教刑。”这里的“扑”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警示,提醒学生端正态度,而不是真的要把人打伤。换个角度看,这就像现在的老师用扣分或留堂来督促学习,核心是希望学生重视规则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现在很少用了?随着教育理念进步,人们发现激励比惩罚更有效。比如家长对孩子说:“背完这首诗就带你去公园”,这比“背不会就打手心”更能激发主动性。成语的演变其实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方式的反思——强制手段治标不治本。
我在博物馆见过清代的戒尺,木质光滑得能照出人影。讲解员说这物件其实很少真打学生,更多是摆在案头让顽童自觉遵守纪律。这让我想到:教育中的“威慑力”和“实际执行”之间,可能隔着一条名为“人性化”的鸿沟。
现代人怎么活用这个成语?公司晨会上,经理开玩笑说:“本周完不成KPI的,咱们就扑作教刑——留下来陪我加班改方案!”这里的“扑”已经变成了职场调侃,既保留了督促的本意,又淡化了暴力色彩。语言就是这样,总能在时代流转中找到新的生长空间。
有次看到新手妈妈在早教班门口犹豫:“该不该对孩子严格些?”这让我想到,教育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用不用“扑”,而在于能否找到适合个体的引导方式。就像园丁修剪枝条,轻重缓急全看树木本身的生长态势。
下次听到这个成语时,不妨把它看作一面历史的镜子。照见的是人类不断探索教育本质的过程:从简单粗暴到循循善诱,从畏惧惩罚到理解规则,这不正是文明进步的缩影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