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ū shā cǐ lǎo
成语解释:扑杀:打死;獠:古时骂人的话。打死这个坏家伙。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。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褚遂良传》:“武氏从幄后呼曰:‘何不扑杀此獠?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十分憎恨
繁体字形:撲殺此獠
英文翻译:Fight against this tusk
扑:1.用力向前冲,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:孩子高兴得一下扑到我怀里来。和风扑面。香气扑鼻。2.把全部心力用到(工作、事业等上面):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。3.扑打;拍打:扑蝇。海鸥扑着翅膀,直冲海空。小孩的身上扑了一层痱子粉。4.伏:扑在桌上看地图。5.姓。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此:1.这;这个(跟“彼”相对):此人。此时。由此及彼。此呼彼应。2.表示此时或此地:就此告别。谈话就此结束。从此病有起色。由此往西。3.这样:长此以往。当时听劝,何至于此。
獠:凶恶。
“扑杀此獠”是一个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消灭这个恶人”,通常用来表达对某类人或现象的深恶痛绝。比如在历史故事中,一位清官面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时,可能会拍案而起:“若不能扑杀此獠,百姓永无宁日!”这里的“獠”原指面目凶恶之人,后来泛指作恶者。
这个成语能用在哪里?举个例子,假设公司里有人长期散播谣言、破坏团队合作,领导在整顿风气时可能会说:“必须扑杀此獠,否则整个部门都会受影响。”这种用法并非主张暴力,而是强调根除问题的决心。
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激烈?其实成语中的“扑杀”更多是象征意义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“向形式主义开刀”,重点在于表达彻底解决问题的态度。比如社区物业整治乱停车现象,张贴公告写道:“扑杀此獠,还居民出行便利”,反而能引发共鸣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这类成语的运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。以前多用于宏大叙事,现在连家长群里讨论整治补班乱象时,也会有人说“要扑杀此獠”。这说明人们越来越习惯用鲜明语言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注,不过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过度情绪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“扑杀”。就像处理杂草,连根拔起的同时更要改良土壤。某次亲眼见邻居处理楼道垃圾堆积问题,他们先是集体清理,接着设立监督岗,最后还搞了垃圾分类科普——这种“扑杀+建设”的组合拳,或许才是成语精神的现代诠释。
语言是面镜子,照出时代的心态。当“扑杀此獠”从书斋走向市井,既保留着除恶务尽的锐气,也衍生出更丰富的实践智慧。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对立,就像疏通河道既要清理淤泥,也要引导水流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