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ǎ tiě chèn rè
成语解释: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,加速进行。
成语出处:张恨水《夜深沉》第22回:“我粗人只望说粗话,有道是打铁趁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分句;同“趁热打铁”
繁体字形:打鐵趂熱
英文翻译:strike while the iron 's hot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铁:1.金属元素,符号Fe(ferrum)。银白色,质硬,延展性强,纯铁磁化和去磁都很快,含杂质的铁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。是炼钢的主要原料,用途很广。2.指刀枪等:手无寸铁。动铁为凶。3.形容坚硬;坚强;牢固:铁拳。铁汉子。铁饭碗。他俩关系很铁。4.形容强暴或精锐:铁蹄。铁骑。5.形容确定不移:铁定。铁的事实。铁案。6.形容表情严肃:他铁着个脸,没有一丝笑容。7.姓。
趁:1.利用(时间、机会):趁热打铁。趁风起帆。趁天还没黑,快点儿赶路吧。2.拥有:趁钱。趁几头牲口。3.富有:他们家特别趁。4.追逐;赶。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“打铁趁热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你刚学会骑自行车,腿脚还没完全适应平衡感,但心里那股兴奋劲儿正旺。这时候如果连续练上几天,动作就能形成肌肉记忆;可如果拖到下周再练,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摸索。这就是“打铁趁热”的典型场景——抓住事物处于活跃状态时快速行动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强调“趁热”呢?举个反例:朋友曾给我分享过一个创业故事。他们团队在行业风口期研发出新产品,却因为反复调试细节,错过了最佳推广期。等产品“完美”面世时,市场早已被竞争对手占领。就像铁匠铺里烧红的铁块,若不在通红时塑形,冷却后就需重新加热,既费时又耗能。
生活中这种智慧随处可见。最近我发现,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也要讲究时效性。上个月同事间因项目分工产生误会,我选择在当天午饭时主动沟通,大家带着热气把话说开,隔阂很快就化解了。若是憋着过一周再谈,小疙瘩说不定就变成了死结。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内涵。信息时代的机遇就像流星雨,转瞬即逝。去年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抓住某社会热点事件24小时内产出深度解读,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。他说:“热点事件的‘热’不是恒温的,观众注意力就像烧红的铁,降温后再蹭热度,效果至少打对折。”
当然,“趁热”不等于盲目冒进。就像铁匠掌握火候需要经验,现实中把握时机也要判断力。三年前我错把冲动当果断,在未充分调研时仓促投资,结果交了笔学费。现在明白,真正的“趁热”是敏锐感知+快速决策的能力组合,二者缺了哪个都可能烫到手。
下次看到新鲜出炉的创意,或是感受到内心跃跃欲试的冲动,不妨想想铁匠铺里的火花四溅。那些在最佳状态被塑形的铁器,最终会成为经久耐用的工具,而犹豫间冷却的金属块,可能永远停留在原材料的阶段。行动的火候,往往比行动本身更值得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