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uò ér chōng zhī
成语解释:扩:扩展。扩大范围,充实内容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扩充
繁体字形:擴而充之
英文翻译:Expand and fill
扩:放大;伸张;推广:扩音器。扩充。扩散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充:1.满;足:充沛。充分。充其量。2.装满;塞住:充电。充塞。充耳不闻。3.担任;当:充当。充任。4.冒充:充行家。以次充好。打肿脸充胖子。5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“扩而充之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举个简单例子:小明原本只会用手机查单词,后来他尝试用手机学口语、看新闻、甚至做翻译——这就是一种“扩而充之”的表现,把单一功能的使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。
问:“扩而充之”具体指什么?答:简单说就是“从点到面”的拓展过程。就像种树,开始只是埋下一颗种子(基础能力),后来逐渐长出枝叶(延伸应用),最终形成树荫(综合效益)。比如某奶茶店先做好一款招牌产品,接着开发配套小吃、推出会员体系,把单一产品扩展为完整消费体验。
有个真实的商业案例值得参考。某地方小吃品牌最初只做堂食,后来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、开发预包装食品、开设线上教学课程,短短三年从街边摊发展成全国连锁。这种经营策略的升级过程,正是“扩而充之”的生动写照。
问:普通人如何实践这个理念?答:不妨从“技能迁移”开始尝试。会拍照的人可以学修图,进而研究短视频制作;擅长写作的可以尝试音频录制,再拓展到知识付费领域。我注意到,那些在职场中快速成长的人,往往都具备这种“以核心能力为圆心画圆”的拓展意识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疫情期间,许多健身教练开始线上直播教学,有的还结合营养学知识推出定制课程包。这种主动突破原有业务边界的行为,不仅化解了危机,更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。在我看来,这种应变能力正是“扩而充之”在现代社会的进化形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扩展不等于盲目扩张。就像炒菜时火候太大会烧焦,拓展也需要把握节奏。见过有些初创企业同时开辟五六个新业务线,结果反而拖垮了主业。好的拓展应该是树根式的生长——向下扎稳根基,向上自然分枝。
最近遇到位退休教师的故事很有启发性。她把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整理成册,先是给年轻教师做培训,后来开发亲子教育课程,最近开始用短视频传播教育理念。这个渐进式的拓展过程,既保持了专业深度,又创造了社会价值,可说是“扩而充之”的理想范本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瓶颈时,不妨问自己:现有资源还能开发出哪些可能性?掌握的能力可以怎样组合创新?这种思维转换本身,就是践行“扩而充之”的开始。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持续拓展的能力比静态的优势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