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ǎo xìng ér huí
成语解释:扫兴:指情绪低落。指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情绪低落
成语出处: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旅寄》:“早是暮冬,不提防岭北风严,感了寒疾,又无扫兴而回之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失望
繁体字形:掃興而迴
英文翻译:Come back from a disappointment
扫:[sǎo]1.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、垃圾等:扫地。扫房。2.除去;消灭:扫雷。扫盲。3.很快地横掠过去:扫射。扫视。4.全部;所有的:扫数归还。[sào]义同“扫(sǎo)”。用于“扫帚”等。
兴:[xīng]1.兴盛;流行:复兴。新兴。现在已经不兴这种式样了。2.使盛行: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3.开始;发动;创立:兴办。兴工。兴利除弊。百废俱兴。4.起;起来:晨兴(早晨起来)。夙兴夜寐。5.准许(多用于否定式):说话要有根据,不兴胡说。6.或许:明天他也兴来,也兴不来。7.姓。[xìng]兴致;兴趣:豪兴。助兴。败兴。雅兴。游兴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回:1.曲折环绕:回旋。巡回。迂回。回形针。峰回路转。2.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;还:回家。回乡。送回原处。3.掉转:回头。回过身来。4.答复;回报:回信。回敬。5.回禀。6.谢绝(邀请);退掉(预定的酒席等);辞去(伙计、佣工):送来的礼物都回了。7.指事情、动作的次数:来了一回。听过两回。那是另一回事。8.说书的一个段落,章回小说的一章:一百二十回抄本《红楼梦》。9.回族:回民。10.姓。11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别处到原处: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。书报阅后,请放回原处。
生活中难免会遇到“扫兴而回”的时刻——比如精心策划的野餐突然下雨,朋友聚会因为突发状况取消,或是期待已久的演出临时改期。这些场景就像一盆冷水浇在滚烫的热情上,让人瞬间从兴奋跌入失落。为什么我们总在计划被打乱时感到格外沮丧?
不妨想象一个具体场景:小张提前两周订了音乐节门票,结果活动当天暴雨倾盆,主办方宣布延期。他抱着装满零食的背包站在场馆门口,雨水顺着头发滴进衣领,原本躁动的人群像泄了气的皮球般散开。这种集体性的期待落空,往往比个人失望更具冲击力。这时我们会发现,“扫兴而回”的本质其实是现实与预期的剧烈碰撞。
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就不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吗?事实上,人类大脑的奖励机制决定了我们会在期待过程中分泌多巴胺。就像拆礼物前的忐忑与兴奋,这种心理预期本身已经成为快乐体验的重要部分。当意外打碎这种期待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具体事件,更是持续数日甚至数周的心理建设。
从个人经验来看,学会建立“弹性期待”或许是破解之道。去年我计划海岛旅行时,特意将“晴天浮潜”和“雨天逛博物馆”列为平行选项。当台风真的来临时,反而在民俗展览中发现当地独特的船屋文化。这让我意识到,保留Plan B不是降低期待值,而是为惊喜预留空间。
面对扫兴而归的困境,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:那些偏离原计划的故事,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珍贵体验。就像被暴雨打断的音乐节,可能会让素不相识的乐迷在避雨时结成好友。生活的奇妙之处,有时恰恰藏在扫兴的裂缝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