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ǔ shì wéi fēi
成语解释:扭:拗弄。指颠倒是非。硬将对的说成错的
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活拿萧天佑》第一折:“谁不知谄佞人是你一个王枢密,你如今扭是为非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是非颠倒
繁体字形:扭是為非
英文翻译:Twist right for wrong
扭:1.掉转:扭头。2.拧(nǐng);拧伤:扭开。扭了腰。3.揪住不放:扭打。4.身体摆动:扭捏。扭秧歌。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有人问:“扭是为非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这个词组并不是标准成语,更像是对某种行为的形象描述。我们可以理解为“强行把正确的事说成错误”,类似“颠倒是非”。比如有人故意歪曲事实,把别人的善意批评说成“找茬”,这就叫“扭是为非”。
举个例子:小王熬夜修改方案却被同事指责“浪费时间”,这种忽视他人付出、否定合理行为的做法,就是典型的“扭是为非”。生活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——明明按流程办事的人被说“死板”,遵守规则的反倒成了“不懂变通”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背后往往藏着两种动机:或是为了推卸责任,比如工作失误后把问题甩锅给守规矩的同事;或是认知偏差作祟,就像寓言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,用扭曲事实的方式自我安慰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扭是为非”的生存空间反而越大。碎片化信息让人更容易断章取义,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又让谣言跑得比真相快。这种情况下,保持独立思考尤为重要——就像用筛子过滤浑水,我们得学会分辨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被刻意扭曲的伪命题。
面对“扭是为非”,最好的反击不是争辩,而是用行动证明。就像种花的人不会和指责他“弄脏土地”的人吵架,而是等到花开满园时,误解自然消散。这种应对方式既保护了自己的能量,也让真相有时间自然浮现。
说到底,语言是把双刃剑。它既能搭建理解的桥梁,也能筑起误会的高墙。当我们听到违背常理的论断时,不妨先按住反驳的冲动,像侦探收集线索那样,把事实碎片拼凑完整。或许在这个过程中,就能发现那些被“扭”过的是非背后,藏着怎样的人性拼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