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xì dǎo kuǎn
成语解释:批:击;郤:空隙;窾:骨节空处。从骨头接合处批开,无骨处则就势分解。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,顺利解决问题。
成语出处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人解决问题
繁体字形:批郤導窾
英文翻译:cut the bones between the joints and make use of the momentum to decompose the boneless parts
批:1.用手掌打:批颊(打嘴巴)。2.刮;削。3.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评(多指写在原件上):批示。批改。审批。批公文。4.批判;批评:批驳。挨了一通批。5.大量或成批(买卖货物):批发。批购。6.指批发或批购:批了点儿货。7.用于大宗的货物或多数的人:一批纸张。今年第一批到边疆去的同学已经出发。8.棉麻等未捻成线、绳时的细缕:线批儿。麻批儿。
郤:1.同“隙”。2.姓。
导:1.引导;疏导:导航。导游。先导。倡导。导淮入海。因势利导。2.传导:导热。导电。半导体。3.开导:教导。指导。训导。4.导演:导戏。执导。5.姓。
窾:[kuǎn]1.空隙。2.中空:“见窾木浮而知为舟。”3.空洞,不实:“窾言不听,奸乃不生。”4.挖空:“斩材窾坚。”5.法则;规矩。6.枯。7.古水名。8.象声词,形容水击石声。9.古同“款”。[cuàn]藏匿。
你听说过“批郤导窾”这个成语吗?它出自《庄子》,原本讲的是庖丁解牛时顺着牛骨关节下刀的高超技艺。现在常用来比喻处理问题时抓住关键、顺势而为的方法。比如公司遇到产品推广难题,市场部没有盲目增加广告预算,而是先通过用户调研找到了“年轻群体更关注性价比”这个核心痛点,最终用精准营销策略打开了市场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批郤导窾”。
问:为什么说这个成语特别适合职场场景?其实很多工作难题就像打结的毛线团,硬扯只会让结更紧。去年我们团队开发APP时,产品经理发现用户留存率低,没有急着改界面加功能,而是先埋点分析用户行为轨迹,结果发现80%用户卡在注册流程第三步。优化这一步后,月活直接提升37%。这种“先找关节再下刀”的思维方式,往往比蛮干更有效率。
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更值得玩味。邻居王阿姨总抱怨孩子写作业慢,后来发现孩子不是故意拖拉,而是书桌对着窗户容易分心。简单调整家具布局后,学习效率立竿见影。这让我想到:有时候我们对着现象较劲,不如像X光机那样先透视问题的内在结构。
问:现代人信息过载的环境下,这个成语有什么新启示?现在大家习惯遇到问题就上网查攻略,但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。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最初每天刷10小时同行内容,后来改用“批郤导窾”思维,先锁定“中年女性知识付费”这个细分领域,集中精力打通内容生产到社群运营的关键链路,半年就做到了垂直领域头部。
我个人在实践中发现,运用这个成语要警惕两个误区:一是把“找关键点”等同于“走捷径”,比如学生以为押题就能考好,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网状的关联性;二是过度追求“完美切入点”,就像有位创业的朋友反复修改商业计划书,结果错过了市场窗口期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动态平衡——既要找准发力点,也要保持行动弹性。
最近看航天新闻时特别有感触:天宫空间站的对接机构设计,工程师没有简单照搬国际空间站的方案,而是针对我国火箭运载能力特点,创新开发了更轻量化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。这种基于自身条件寻找突破口的智慧,或许就是“批郤导窾”在科技领域的生动演绎。下次当你面对复杂挑战时,不妨先停下来观察:这个问题的“牛骨关节”究竟藏在哪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