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è bì niè zhǐ
成语解释:扼:用力掐;啮:咬。掐胳膊,咬手指。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
成语出处:东汉 王充《论衡 感虚》:“曾子左臂立痛,即驰至问母:‘臂何故痛?’母曰:‘今者客来欲去,吾扼臂以呼汝耳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母子心灵感应
繁体字形:搤臂噛指
英文翻译:To engage the fingers of the arm
扼:1.用力掐住;抓住:扼死。扼腕。2.把守;控制:扼守。扼制。
臂:[bì]胳膊:左臂。臂力。振臂高呼。[bei]见〖胳臂〗。
啮:咬(多指鼠、兔等):虫咬鼠啮。
指:1.手指头:食指。五指。屈指。首屈一指。2.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“一指”,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:下了三指雨。这双鞋大了一指。两指宽的纸条。3.(手指头、物体尖端)对着;向着:用手一指。时针正指十二点。4.(头发)直立:发指。5.指点:指导。指示。指出正确方向。有问题请您指出来。6.意思上指着:这不是指你说的,是指他的。7.指望;依靠:指靠。单指着一个人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。
话说"扼臂啮指"这个成语,你听说过没?它的字面意思是掐自己胳膊、咬自己手指,实际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懊悔或焦虑时的自我惩罚行为。举个例子,小张熬夜赶方案时误删了文件,当场急得直跺脚,恨不得扼臂啮指来发泄情绪——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现代职场版写照?
等等,这个成语为啥要拿身体自残做比喻?原来古人认为,当内心痛苦达到极点时,人会通过肉体疼痛转移注意力。就像电视剧里常见的桥段:主角做错重大决定后,狠狠掐自己手臂试图保持清醒,你懂的,这种生理刺激能暂时压制心理煎熬。
那问题来了,现在都2023年了,谁还真的会扼臂啮指?别说,虽然没人真咬手指,但类似的心理机制可没消失。举个栗子,老王炒股亏钱后整宿刷手机,这种"数字时代的自我惩罚"不就是现代版扼臂啮指吗?只不过我们把疼痛刺激换成了信息轰炸。
依我看呐,与其用极端方式发泄情绪,不如学学当代年轻人的解压妙招。比如我表妹每次焦虑就捏减压玩具,既安全又管用。说到底,成语背后的核心是情绪管理这个永恒课题——重点不是惩罚方式,而是找到合理出口。
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,小明考试失利后选择绕操场跑十圈,跑完反而神清气爽。这说明啥?痛苦情绪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,关键得找对泄压阀。老祖宗用扼臂啮指警示我们别钻牛角尖,而现代心理学则教我们用运动、冥想等方式科学疏导,这不就是文明的进步么?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,咱们这代人挺幸运的。古人遇到糟心事可能只能扼腕叹息,我们现在却有心理咨询、艺术疗愈等十八般解压武器。下次再遇到糟心事,与其纠结成语里的极端方式,不如打开音乐app来首治愈系歌单,保准比咬手指管用十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