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áng
  • zhù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ǔ liáng yì zhù

成语解释:抚:用手托着;易:更换。传说商纣王手托屋梁,抽换房柱。形容力大无比

成语出处:晋·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“纣倒曳九牛,抚梁易柱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抚樑易柱

英文翻译:Fuliang Yizhu

抚梁易柱的意思

抚:1.轻轻地按着:抚摩。2.安慰;慰问:抚问。抚慰。3.保护:抚育。4.同“”。

梁:1.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:房梁。2.桥:桥梁。3.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:鼻梁。山梁。4.朝代名。1.南朝之一(502—557)。萧衍灭南齐后建立。建都建康(今南京)。国号梁,也称萧梁。为陈所灭。2.五代之一(907—923)。朱温灭唐后建立。建都汴(今河南开封),国号梁,史称后梁。为后唐所灭。5.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)后,改称梁。
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
柱:1.柱子,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,用木、石或钢筋混凝土制成。2.像柱子的东西:冰柱。水柱。

成语评论

抚梁易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就清晰多了。它原本指修缮房屋时替换梁柱的动作,后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改变整体结构。比如一家老牌企业想转型,光靠修修补补的营销策略可能不够,必须像“抚梁易柱”一样调整组织架构和产品线,才能焕发新生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改革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动作的彻底性。改革可能涉及局部优化,而抚梁易柱更像“把地基挖开重新打桩”。就像用钢筋混凝土替换老房子的木头房梁,看似动作大,却是保障长期安全的关键。

举个现代例子:某连锁书店面临倒闭危机,老板没有选择裁员节流,反而拆掉实体书架改成“图书+咖啡+文创”的复合空间。这种改变经营模式的决策,正是“抚梁易柱”思维的应用——不是给旧房子刷漆,而是重新设计空间功能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对当代人特别有启发。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很多内容创作者陷入“跟风模仿-数据焦虑”的死循环。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换滤镜或改标题,而是像抚梁易柱那样,重新思考内容定位与受众的真实需求,可能比短期流量更重要。

回到成语本身,它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:有些问题就像倾斜的房屋,贴瓷砖治标不治本。去年帮朋友改造民宿时就深有体会——与其纠结墙纸花色,不如先检查房屋承重结构。这种思维转换后,原本三个月工期缩短到二十天,因为抓住了最关键的支撑点。

下次遇到看似复杂的困局,不妨问问自己:此刻需要的是粉饰表面,还是该像匠人抚梁易柱般直面核心?答案往往藏在问题的最底层,就像中医调理讲究“治本”而非单纯退烧。这种思考方式,或许能帮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更扎实的突破口。

"抚梁易柱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