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ōu xīn wā xuè
成语解释:犹言抠心挖肚。
成语出处:陈天华《轰天雷》第八回:“你想吾朝自入关以来,抠心挖血,费了无数经营布置,方将汉人压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;指挖空心思
繁体字形:摳心挖血
英文翻译:Dig for blood
抠:1.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:把掉在砖缝里的豆粒抠出来。2.雕刻(花纹):在镜框边上抠出花儿来。3.不必要的深究;向一个狭窄的方面深求:抠字眼儿。死抠书本儿。4.吝啬:这个人抠得很,一分钱都舍不得花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挖:1.用工具或手从物体的表面向里用力,取出其一部分或其中包藏的东西:挖洞。挖土。挖个槽儿。挖潜力。2.用指甲抓。
血:[xuè]1.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2.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血缘。3.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血气。4.指月经。5.姓。[xiě]义同“血”(xuè):流了一点血。吐了两口血。
大家常听说“抠心挖血”这个词,但它的实际用法是怎样的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一位作家为了完成一本小说,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,反复修改每一句话,朋友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不把心里最真实的东西掏出来,读者怎么感受到温度?”这就是典型的“抠心挖血”——用全部精力打磨一件事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词和‘呕心沥血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形容极度投入,但“抠心挖血”更强调从内心深处挖掘最珍贵的东西。比如一位老工匠花十年复原失传技艺,他说:“每次尝试失败,就像从自己身上撕下一块肉,但必须坚持下去。”这种近乎自虐的执着,正是成语传递的冲击力。
现代社会讲究效率至上,“抠心挖血”还有价值吗?我曾在博物馆见过青铜器修复师的工作场景:他们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丝填补裂缝,一个茶杯大小的器物要修两个月。当被问及为何不用3D打印时,师傅摸着器物说:“机器做不出这种‘活’的感觉。”这种对极致的追求,正是浮躁时代稀缺的匠人精神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抠心挖血”不等于盲目拼命。认识的设计师朋友有个妙喻:“就像挖井找水,既要用力凿穿岩层,也要懂得在合适的位置下锄头。”去年她为儿童医院设计卡通墙绘时,特意住院三天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习惯,最终创作出让他们主动触摸互动的立体作品。这种智慧型投入,往往比单纯消耗精力更有效。
观察发现,能坚持“抠心挖血”的人都有共同特质:他们把作品当成生命延伸。就像种子必须裂开才能发芽,创作者也需要剖开内心才能让灵感生根。下次见到令人震撼的艺术品或发明时,不妨想象背后那些不眠之夜——那可能正是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真实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