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shā jiǎn jīn
成语解释:拨开沙子;挑选金子。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;也比喻工作繁忙。
成语出处:唐 刘知几《史通 直书》:“然则历考前史,征诸直词,虽古人糟粕,真伪相乱,而披沙拣金,有时获宝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
繁体字形:披沙揀金
英文翻译:obtain gold by washing it from sand and gravel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拣:1.挑选:拣选。拣择。挑肥拣瘦。时间有限,请拣要紧的说。2.同“捡”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“披沙拣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换成大白话就是“从一堆沙子里挑金子”——它到底能用在哪些场景呢?举个例子,小张在整理公司五年来的客户反馈数据时,突然眼睛一亮:“这就像披沙拣金啊!虽然90%都是重复问题,但藏着三条改进产品的金点子。”你看,当我们需要在大量普通信息中寻找珍贵内容时,这个成语立刻就有了画面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大海捞针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核心差异在于主动性。大海捞针是被动寻找偶然丢失的针,而披沙拣金是主动筛选有价值的内容。比如出版社编辑从上百份投稿中选出三本潜力新书,这个过程不只是碰运气,更需要专业判断力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李阿姨在二手市场淘旧家具,顶着大太阳翻了三小时,最后扛回家一把明式圈椅。“都说我瞎折腾,可这就是披沙拣金嘛!”她擦着汗笑道。这说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愿意花时间精挑细选时,这个成语就有了用武之地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信息爆炸时代特别实用。就像我们现在刷社交媒体,每天接收500条信息里,可能只有2-3条真正值得深度思考。这时候如果无差别接收,脑子就会变成垃圾信息回收站;但若能披沙拣金,反而能搭建起知识金库。
有趣的是,这个能力还能跨界使用。比如程序员写代码时,会在几十个解决方案中选取最优雅的那个;厨师研发新菜时,从二十种香料组合中锁定最和谐的味道配比。关键在于建立自己的“筛子”——可能是行业经验,可能是审美标准,也可能是逻辑推理能力。
下次当你面对繁杂信息感到焦虑时,不妨试试“披沙拣金”思维:先明确什么是你的“金子”,然后像淘金者那样专注筛选。毕竟在这个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时代,会挑拣本身就是种核心竞争力。正如老话说的:“不是缺少好东西,而是缺少发现好东西的眼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