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ān
  • du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ān duàn zī xū

成语解释:髭:嘴上边的胡子。频频搓转胡子,以致搓断了几根。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。

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5回:“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,在这个书斋里,不容易听到的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人思考或写作时

繁体字形:拈斷頾須

英文翻译:Pick off the moustache

拈断髭须的意思

拈:用手指头夹;捏:信手拈来。注:拈,旧又读niǎn,同“”“捻”,义为“用手指搓”。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据此将“撚”处理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但今天“用手指搓”的意义多使用“捻”,而在“拈”字下只注niān音,义为“用手指夹取”。因此,今天“拈”(niān,用手指夹取)与“撚”(niǎn,用手指搓)音义都不同,二者已不存在异体关系,不再将“撚”作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
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
髭:嘴上边的胡子:髭须。短髭。

须:1.助动词。须要:务须。必须。须知。事前须做好准备。2.姓。3.等待;等到。4.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,后来泛指胡须:须发。须眉。5.须子:触须。花须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"拈断髭须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字面意思:捻断胡子。但它的实际含义要生动得多。我们不妨先问:这个成语究竟在什么场合使用?答案藏在文人墨客的创作场景里。

记得去年在图书馆看到一位老先生,他握着钢笔反复修改手稿,手指无意识地搓着下巴的短须。这让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精妙——它描绘的正是人在全神贯注思考时,因过度投入而出现的小动作。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时转笔,画家改稿时咬笔杆,都是类似的专注状态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人都不留长须了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其实只要观察咖啡厅里咬着吸管改方案的年轻人,或是会议室中反复捋刘海的产品经理,就会发现这种"专注到忘形"的状态从未消失。成语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内核的恒久性,外在形式的变化不会影响本质表达。

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语境差异。比如形容学生解数学题可以说"他对着几何图形拈断髭须",但描写运动员训练就不太合适。这个成语更适合需要反复推敲的脑力劳动场景,与"抓耳挠腮"的急躁感不同,它更强调深思熟虑的过程。

个人认为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,承载着跨越时代的共通情感。虽然胡须样式随时代变迁,但人类面对挑战时的专注神态却亘古相通。下次看到同事为方案苦思冥想时,用"看他都快拈断髭须了"调侃,既传神又不失幽默感。

语言学家发现,肢体语言与思维活动存在奇妙关联。当我们陷入深度思考时,手部动作往往成为思维的延伸。这正是"拈断髭须"能引发共鸣的心理基础。不妨把它看作古人留给我们的行为观察报告,提醒着专注思考时的可爱模样。
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不必拘泥原意。就像我们现在说"烧脑"并不真用火,理解"拈断髭须"重在把握其神韵。毕竟语言是活的,重要的是准确传达那种沉浸式的思考状态,而非计较是否真的有胡须可拈。

"拈断髭须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