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ān
  • háo
  • nòng
  • gu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ān háo nòng guǎn

成语解释:拿笔。借指写作或绘画。

成语出处:明·徐渭《女状元》第一折:“且喜这所在,涧谷幽深,林峦雅秀,森列于明窗净几之外,默助我拈毫弄管之神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写字等

繁体字形:拈毫弄管

英文翻译:Twister a pipe

拈毫弄管的意思

拈:用手指头夹;捏:信手拈来。注:拈,旧又读niǎn,同“”“捻”,义为“用手指搓”。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据此将“撚”处理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但今天“用手指搓”的意义多使用“捻”,而在“拈”字下只注niān音,义为“用手指夹取”。因此,今天“拈”(niān,用手指夹取)与“撚”(niǎn,用手指搓)音义都不同,二者已不存在异体关系,不再将“撚”作为“拈”的异体字。
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
弄:[nòng]1.手拿着、摆弄着或逗引着玩儿:他又弄鸽子去了。小孩儿爱弄沙土。2.做;干;办;搞:弄饭。这活儿我做不好,请你帮我弄弄。把书弄坏了。这件事总得弄出个结果来才成。3.设法取得:弄点水来。4.耍;玩弄:弄手段。舞文弄墨。[lòng]小巷;胡同(多用于巷名):里弄。弄堂。一条小弄。

管:1.管子:钢管。竹管。水管。气管儿。2.吹奏的乐器:黑管。管弦乐。3.形状像管的电器件:电子管。晶体管。4.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:一管毛笔。两管牙膏。5.姓。6.管理;看管:管账。管图书。谁管仓库?。她能同时管十台机器。7.管辖: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。8.管教:管孩子。9.担任(工作):我管宣传,你管文体。10.过问:管闲事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。11.保证;负责供给:管保。不好管换。管吃管住。12.作用跟“把”相近,专跟“叫”配合:他长得又矮又胖,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。13.作用跟“向”相近:管他借钱。管我要东西。14.不管;无论:管他是谁,该批评就得批评。15.关涉;牵涉:他不愿来,管我什么事?

成语评论

提到"拈毫弄管"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先愣一下:这究竟是什么意思?其实它和"舞文弄墨"是近义词,都用来形容文人写作时的状态,但前者更强调执笔的动作细节。比如在古装剧中,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身着青衫的秀才端坐案前,拈毫弄管半日,终于落下第一笔。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成语,特别适合描写细腻的创作过程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有"舞文弄墨"这样通俗的说法,为什么还要用相对生僻的"拈毫弄管"?这就像吃火锅时选择红汤还是清汤——当你想突出文人的优雅仪态时,用"拈毫"这样具体的动作描写,显然比泛泛的"舞文"更传神。比如在描写书法家创作时:老先生闭目凝神片刻,忽然拈毫弄管,笔走龙蛇间已成就半幅狂草,这样既展现了专注力,又强化了动作美感。
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合。现代人用毛笔写作的场景越来越少,这个成语容易让人产生时空错位感。有次我在咖啡厅听见有人说"我正在拈毫弄管写方案",结果周围人都以为他在用毛笔写策划书,闹出不少笑话。其实在当代语境下,不妨灵活转化:设计师对着数位屏拈毫弄管,电子笔尖在玻璃表面沙沙作响,这样既保留成语韵味,又贴合时代特征。

从个人经验来看,这类"冷门成语"就像衣柜里的礼服——日常穿确实夸张,但在特定场合却能大放异彩。去年帮朋友的古风小说润色时,用"拈毫弄管"替代了反复出现的"写字",不仅避免了词汇重复,还成功塑造出主角清冷的文人气质。这让我意识到,成语库存量直接影响文字的表现力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引发跨文化联想。有位外国朋友曾问我:"拈毫弄管是不是像日本茶道中的那些仪式化动作?"这个类比给了我新启发——确实,两者都通过规范动作来沉淀心性。下次描写专注状态时,或许可以试试这样的表达:她拈毫弄管的架势,如同茶道师摆弄茶筅般郑重其事,让传统文化产生新的碰撞。

说到底,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既要保持源头活水,也要接纳新鲜支流。当我们用"拈毫弄管"这样的传统表达时,不妨注入些现代理解。就像用紫砂壶泡咖啡,看似违和,但只要掌握好分寸,反而能调出独特风味。下次提笔写作时,或许可以想想:此刻的键盘敲击,是否也在进行某种数字时代的"拈毫弄管"?

"拈毫弄管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