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rén tuò yú
成语解释:见“拾人涕唾”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》:“事事落人之后,拾人唾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抄袭别人言论
繁体字形:拾人唾余
英文翻译:Pick up people and spit on them
拾:[shí]1.从地上捡起东西:拾麦穗儿。2.整理:拾掇。3.数目“十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[shè]轻步登上:拾级而上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馀”
“拾人唾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,但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小李把同事上周汇报的数据原封不动套进PPT,领导直接打断:“这些结论上周小王都讲过了,咱们需要新视角。”会议室顿时安静得像被按了暂停键。
为什么人们总爱重复别人的话?可能因为“安全区”太舒服——就像总穿同款卫衣不会出错,重复已知观点既省脑细胞又避免争议。但这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馒头,虽然能填肚子,终究尝不出小麦原本的香甜。
记得大学社团招新时,有个学弟把知乎高赞回答背得滚瓜烂熟。当我问“你觉得这个观点在现实中有漏洞吗”,他突然卡壳的样子,像极了死机的电脑。这个场景让我明白:真正的思考就像揉面团,别人的面粉再好,也得自己加水揉搓才能成型。
怎么跳出复读机模式?试试每天记三个“为什么”。看到热搜话题别急着站队,先问“这个结论怎么来的”;读到爆款文章别马上转发,想想“作者有没有没说的另一面”。就像做菜时加点自己的调料,同样的食材就能炒出新味道。
有个有趣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,某个创意火了就会冒出几百个相似版本。但真正能被记住的,往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或者某个把螃蟹做成咖喱味的创新者。这让我想到,信息爆炸的时代,独立思考反而成了稀缺品,就像沙子里淘金,过程虽累,但找到金粒时的惊喜无可替代。
下次当你想引用别人的观点时,不妨先按个暂停键。打开手机备忘录,花两分钟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,哪怕刚开始像歪歪扭扭的蝌蚪文。这些原创的思考碎片,终将在某天拼成属于你的星空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