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 yìn bà zǐ
成语解释:指做官掌有实权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0回:“你虽然候补了多年,如今却是第一回拿印把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拿印把子
英文翻译:be in power
拿:1.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、搬动(东西):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。把这些东西拿走。2.用强力取;捉:拿下敌人的碉堡。拿住一个小偷。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门课他拿得下来。3.掌握:拿权。拿事。这事儿你拿得稳吗?4.刁难;要挟:这件事谁都干得了,你拿不住人。5.装出;故意做出:拿架子。拿腔作势。6.领取;得到:拿工资。拿一等奖。7.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: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。碱搁得太多,把馒头拿黄了。8.引进所凭借的工具、材料、方法等,意思跟“用”相同:拿尺量。拿眼睛看。拿事实证明。9.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:别拿我开玩笑。
印:1.图章,戳记:印章。印玺。印记。印把子(亦喻政权)。2.痕迹:手印。指印。印子(a.痕迹;b.高利贷的一种,全称“印印钱”)。3.用油墨、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、布、器皿等材料上:印刷。排印。印制。印发(fā)。4.彼此符合:印证。心心相印。5.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:印象。6.姓。
把:[bǎ]1.用手握住:把舵。两手把着冲锋枪。2.从后面用手托起小孩儿两腿,让他大小便:把尿。3.把持;把揽:要信任群众,不要把一切工作都把着不放手。4.看守;把守:把大门。把住关口。5.紧靠:把墙角儿站着。把着胡同口儿有个小饭馆。6.约束住使不裂开:用铁叶子把住裂缝。7.给(gěi)8.车把:那辆车的把折(shé)了。9.把东西扎在一起的捆子:草把。秫秸把。10.姓。11.“把”的宾语都是确定的。b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边有附加成分或补语,或前边有“一”等特种状语。但在诗歌戏曲里可以不带:扭转身来把话讲。c)用“把”的句子,动词后头一般不带宾语,但有时带:把衣服撕了个口子。把这两封信贴上邮票发出去。d)用“把”的句子,有时候后面不说出具体的动作,这种句子多半用在表示责怪或不满的场合:我把你个糊涂虫啊!e)近代汉语里“把”曾经有过“拿”的意思,现代方言里还有这种用法(“那个人不住地把眼睛看我”)。12.加在“百、千、万”和“里、丈、顷、斤、个”等量词后头,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(前头不能再加数词):个把月。百把块钱。斤把重。13.指拜把子的关系:把兄。把嫂。[bà]1.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:茶壶把儿。掸子把儿。2.花、叶或果实的柄:花把儿。梨把儿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拿印把子”这个成语,你听说过吗?它原本指的是古代官员手握官印、掌握权力的形象,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在某个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。比如:“公司里财务部的张总,那可是实实在在拿印把子的人,预算审批都得他点头。”这种表达既生动,又带点幽默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印把子”比喻权力?其实这和古代社会结构有关。官印是权力的象征,就像今天的公章一样,盖章即生效。比如老李在社区当调解员,街坊邻居闹矛盾都找他评理,大家笑称他是“居委会的印把子”。你看,权力不一定是高高在上,也可以是贴近生活的责任。
现代职场中的“拿印把子”有何新变化?举个反例:某创业公司市场总监虽挂着头衔,但实际决策都要请示投资人,这种“空心印把子”反而容易引发团队信任危机。权力与责任就像硬币的两面——光有职位不担责,就像拿着假印章,终究立不住脚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现在年轻人更在意“拿稳印把子”的智慧。00后程序员小王负责核心代码模块,他常说:“代码写得漂亮才是真印章。”这或许代表着新时代的权力观——专业能力比头衔更重要。就像小区物业新来的95后主管,靠着智能管理系统改造,硬是把投诉率降了60%,住户们主动把钥匙交给她保管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拿印把子”不是终点而是起点。见过太多管理者刚上任就大张旗鼓改革,结果把团队搞得鸡飞狗跳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像老茶农把控火候那样,既要握得住砂锅,又要懂得适时调整火力。就像我们小区业委会,去年换届后没有急着推翻旧规,而是先挨家挨户收集了三个月意见才出新方案。
最后想说的是,每个普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印把子”。可能是母亲决定晚餐菜单的家庭话语权,可能是老师批改作业时的专业判断,甚至是你在朋友群组里决定聚餐地点的临时权威。重要的是明白:握在手里的不仅是选择权,更是让他人安心的能力。下次当你需要做决定时,不妨想想这个有趣的成语——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权力永远伴随着责任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