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
  • zhǔ
  • xíng
  • lì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 zhǔ xíng lìng

成语解释:挟持君主,发布命令。参见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·刘善明传》:“魏挟主行令,实逾二纪。晋废立持权,遂历四世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挾主行令

英文翻译:To coerce

挟主行令的意思

挟:[jiā]同“”(jiā)[xié]心里怀着(怨恨等):挟嫌。挟恨。挟仇陷害。

主:1.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,家庭的首脑:主人。物主。失主(失掉财物的人)。当家作主。2.旧时臣子称君王,下级称上级,仆人称家主:君主。主上。3.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,决定:主张。主见。主意。主义。4.对事物有决定权力:民主。自主。主持。主宰。主权(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)。5.最重要的,最基本的:主次。主要。主力。主将(jiàng)。6.预示:早霞主雨。7.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:木主。神主。8.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。9.姓。
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
令:[lìng]1.命令。2.使得:令人兴奋。3.美好:令名。4.敬辞。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:令兄(称对方的哥哥)。5.时节:冬令。6.古代官名:县令。7.古又同“鸰(líng)”。[líng]1.〔令狐〕2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临猗一带。3.复姓。[lǐng]量词。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。

成语评论

挟主行令”这个成语原本应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最早出现在《三国志》中,描述的是借权威人物的名义发号施令的行为。比如有人问:“这成语到底怎么用?”举个现实例子:某公司高管在老板出差时,擅自以老板名义要求全员加班,实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目标。这种行为就类似“挟主行令”——表面上打着上级旗号,实则谋取私利。

有人可能疑惑:“这和普通的工作指令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真实性”。比如部门主管正常布置任务属于职责范围,但若虚构领导要求、夸大权限去指挥他人,便越过了边界。历史上曹操扶持汉献帝发号施令,现代职场中也有“拉大旗作虎皮”的现象,本质上都是利用权威的幌子扩大自身影响力。
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社区里有人自称“受物业委托”要求邻居统一更换门窗,结果后来发现物业根本不知情。这种假借名义的行为虽不是历史典故,却和“挟主行令”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。问题来了:“为什么人们容易中招?”因为权威本身带有信任属性,而多数人习惯先执行再验证,这就给了操纵者可乘之机。

个人认为,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权力代际传递的漏洞。就像父母让孩子“帮忙传话”,若孩子故意添油加醋,就可能引发家庭矛盾。工作中若缺乏透明沟通机制,“挟主行令”的操作空间就会变大。因此建立双向确认流程(比如重要指令要求书面备案或多方同步)能有效减少这类问题。

有趣的是,这种行为未必全是负面。比如临时危机中,前线人员借用更高决策层的名义快速调动资源,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灵活手段。但关键在于动机是否正当,以及事后是否及时补全授权程序。就像消防员破门救火无需等待房主同意,但事后必须说明情况——规则与变通的平衡点就在这里。

下次听到“领导说要这样办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有邮件或文件佐证吗?”保持合理的质疑并非不尊重权威,而是维护组织运作的健康度。毕竟真正的权威经得起验证,而虚假的幌子总会露出破绽。

"挟主行令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