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o hóu liè sǎng
成语解释:指违腔走调,不合声律。
成语出处:明江廷讷《广陵月》第二出:“欲度新声休走样,忌的是挠喉捩嗓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走调
繁体字形:撓喉捩嗓
英文翻译:To bend one's throat and turn one's voice
挠:1.阻碍;搅扰:阻挠。2.弯曲;屈服:不屈不挠。3.搔;抓:挠痒痒。
喉:介于咽和气管之间的部分,由甲状软骨、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等构成。喉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,喉内有声带,又是发音器官。
捩:扭转:转捩点(转折点)。
嗓:1.嗓子;喉咙。2.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:尖嗓。哑嗓。
“挠喉捩嗓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说话或唱歌时声音刺耳、不自然,像是喉咙被挠、嗓子被拧住一样别扭。比如:“他一紧张就挠喉捩嗓地背诵台词,台下观众听得直皱眉。”你看,这场景是不是立刻有了画面感?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“声音难听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,这个成语更强调“刻意为之的笨拙感”。比如同事为了模仿领导讲话,故意压低嗓音却破了音,大家私下笑称:“你这简直是挠喉捩嗓式表演!”这说明它不仅描述声音本身,还暗含了“用力过猛却弄巧成拙”的意味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。记得有次朋友KTV唱歌,明明适合抒情歌却硬要飙高音,结果全程走调。我开玩笑说:“别人唱歌要钱,你唱歌简直挠喉捩嗓要命啊!”大家哄堂大笑,他自己也挠着头承认:“看来还是得量力而行。”你看,用成语调侃既能活跃气氛,又不会让人难堪。
那么如何避免成为“挠喉捩嗓”的人呢?我的经验是:先找准自己的舒适区。就像写作时不必堆砌华丽辞藻,说话时也不必刻意拿腔调。真实自然的声音,哪怕不够完美,也比硬拗出来的“表演”更打动人。毕竟,沟通的本质是传递信息,而不是比拼技巧。
下次遇到有人说话让你觉得别扭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像一面镜子,提醒我们: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为人处世,过度修饰反而容易暴露短板。放下紧绷的状态,像山泉流淌般自然地表达,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