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ǎo
  • róu
  • zào
  • zuò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ǎo róu zào zuò

成语解释:矫揉造作。谓过分做作,极不自然。

成语出处:清·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饶州神童》:“按如此教小儿,可谓挢揉造作矣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故意做作

繁体字形:撟揉造作

英文翻译:Self made

挢揉造作的意思

挢:1.抬起;举起;翘起:挢首高视。2.同“矫1”3.(jiǎo)。4.同“矫3”(jiǎo)。

揉:1.用手按着较软的东西反复搓动:揉一揉腿。2.团弄:把纸揉成一团儿。3.把直的弄弯:揉以为轮。

造:1.做;制作:创造。建造。造船。造纸。造预算。造名册。2.假编;捏造:造谣。3.姓。4.指相对两方面的人,法院里专用于诉讼的两方:两造。甲造。5.农作物的收成:早造。晚造。6.农作物收成的次数:一年三造皆丰收。7.前往;到:造访。登峰造极。8.成就:造诣。深造。9.培养:可造之才。
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矫揉造作”?简单来说,就是刻意做作、不自然的言行。比如有人明明平时说话直爽,却非要模仿电视剧里的夸张腔调:“哎呀,这杯咖啡的香气,简直让我灵魂都在颤抖!”旁边朋友忍不住翻白眼:“你平时喝速溶咖啡也没见这么激动啊。”

为什么人们会矫揉造作?常见原因有两个:想获得关注或掩饰真实自我。就像新手画家给作品贴满金箔,结果反而盖住了画作本身的灵气。有个真实案例:某公司年会上,实习生用播音腔朗诵工作报告,结果老板直接打断:“小张,咱们是做五金批发的,不是话剧团选角。”

如何识别矫揉造作?注意这三个信号:1)言行与身份严重不符 2)情绪表达超出场景需要 3)旁观者产生尴尬感。就像看见穿晚礼服逛菜市场的人,虽然吸睛,但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我曾见过家长强迫5岁孩子用成语对话,孩子憋出句“妈妈,我要如厕”,全家笑场。

真实和修饰的边界在哪里?这是个有趣的话题。适度包装就像给苹果打蜡保鲜,过度修饰就成了蜡像馆的假水果。有个作家朋友说得妙:“写作就像化妆,最高境界是让人看不出你化了妆。”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某些网红餐厅装修得像个摄影棚,食物却不如巷口早餐摊的豆浆油条来得治愈。

现代社会的矫揉造作正在变异。短视频平台上,连吃泡面都要摆出米其林架势的表演,让屏幕这头的观众既觉得滑稽又忍不住模仿。这种现象背后,或许藏着我们对“理想生活模板”的集体焦虑。就像小时候写作文硬要编造“雨中送伞”的故事,现在变成了给生活加滤镜的全民运动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嘲笑别人矫揉造作时,是否也在某个领域不自觉地重复着类似行为?毕竟人类本就是戴着各种社会面具的生物,关键或许不在于完全摘下面具,而是记得时常擦亮镜子,看清自己本来的模样。

"挢揉造作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