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ān jīn dǐ bì
成语解释:谓不重财物。语本晋葛洪《抱朴子·安贫》:“上智不贵难得之财,故唐虞捐金而抵璧。”
成语出处:语本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安贫》:“上智不贵难得之财,故唐虞捐金而抵璧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捐金抵璧
英文翻译:To give money for money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抵:1.支撑:抵住门别让风刮开。他用手抵着下巴颏儿。2.抵挡;抵抗:抵制。3.抵偿:抵命。4.抵押:用房屋做抵。5.抵消:收支相抵。6.相当;能代替:一个抵两个。7.抵达;到:平安抵京。
璧:古代的一种玉器,扁平,圆形,中间有小孔:白璧无瑕。
“捐金抵璧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到底该怎么用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老张把原本准备买新车的钱全捐给了山区小学,同事们都笑他傻,他却说:“孩子能读书比开豪车重要。”这时候用“捐金抵璧”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——金银财宝在他眼里,还不如一块能帮助别人的砖瓦来得珍贵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谁还会做这种“亏本买卖”?去年郑州暴雨时,多家企业暂停生产线,把库存物资全部捐给灾区。这些企业主难道不会算经济账吗?其实这正是“捐金抵璧”的现代演绎——当社会需要时,真正的价值判断会超越数字计算,就像古人认为玉璧承载的道德意义重于黄金的市场价格。
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个有趣的问题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抵璧”而不是其他东西作比较?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传说中,一块玉璧能换十五座城池,这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信誉、承诺等无形价值。就像今天有人宁愿放弃高薪选择支教,表面看是损失,实则获得了金钱买不到的精神满足。
我曾在云南见过这样的事:茶商把当年最顶级的普洱老茶饼,换成了一所希望小学的课桌椅。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时,他摸着教室外墙说:“这堵墙的温度,比藏在保险柜里的茶香更暖人。”这种选择,不正是跨越时空的“捐金抵璧”吗?
当代社会总在讨论“性价比”,但有些价值无法放入计算公式。就像疫情期间,海外华侨人肉背回口罩的行为,运费早就超过货物本身价值。这种看似“不划算”的举动,实则在传递比物质更重要的同胞情谊。金银有价,情义无价,或许这就是这个古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原因。
下次遇到“值不值得”的抉择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世界上有些东西,就像古人眼中的玉璧,其承载的人性光辉与道德分量,永远值得用真金白银去守护。这种价值观的传承,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