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àn tāng bù huàn yào
成语解释: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而实际不变
成语出处:马南邨《燕山夜话 文章长短不拘》:“把一大篇改成几小篇,表面看去,文章似乎很短,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,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分句;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而实际不变
繁体字形:换湯不换藥
英文翻译:Change soup without changing medicine
换:1.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:交换。调换。2.变换;更换:换车。换人。换衣服。3.兑换。
汤:[tāng]1.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。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:米汤。姜汤。煲汤。2.开水;热水:赴汤蹈火。3.中药方剂。用水煎服:茵陈汤。4.也叫成汤、唐、大乙。商朝第一个君主。夏桀残酷暴虐,人民反对,诸侯叛离。汤起兵灭夏,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,都亳(今河南商丘)。[shāng]〔汤汤〕水流大而急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换:1.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:交换。调换。2.变换;更换:换车。换人。换衣服。3.兑换。
药:1.一种可以治病的物品(多指能吃的、敷的或熏洗的)。2.某些有化学作用的物质:火药。杀虫药。3.医治:不可救药。4.毒杀:药老鼠。
“换汤不换药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表面变化但本质未改的现象。比如某公司推出“全新管理方案”,结果只是把周会改成了线上视频会议,员工的工作流程、考核标准却纹丝不动。同事小王吐槽:“这不就是把黑板报换成PPT吗?实际干的活儿一点没少。”
为什么人们总用“换汤不换药”的现象? 有个有趣的例子:某网红奶茶店把杯子设计成复古搪瓷缸造型,价格涨了8元,其实配方完全没变。消费者张女士说:“我买完才发现,这不就是小时候两块钱的珍珠奶茶换了个包装嘛!”这种现象背后,往往藏着既得利益者对改变真实成本的逃避。
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:朋友公司推行“弹性工作制”,宣称要提升员工幸福感。结果发现所谓弹性就是可以选早上8点或9点打卡,下班时间却必须待满10小时。这种打着改革旗号行控制之实的做法,就像给旧自行车刷层新漆,骑起来照样吱呀作响。
如何识别“换汤不换药”的把戏? 观察改变是否触及核心逻辑很重要。就像某些知识付费课程,把二十年前的成功学内容配上AI配音和动态字幕,就标榜“元宇宙时代新思维”。真正的革新应该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那样,从交互方式到应用生态都发生质变。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这种伪创新。去年参与过某个“数字化转型”项目,最初大家兴奋地讨论区块链、大数据,最后落地时却变成把纸质表格改成电子版。这让我深刻意识到:真正的改变需要勇气打破既有框架,而不是在表面花样上打转。
有意思的是,教育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。某重点中学引入“智慧课堂”,给每间教室装上86寸触摸屏,但老师依旧照本宣科,学生仍在题海挣扎。技术设备的升级如果没有教学理念的革新,就像给算盘镶金边——看着贵重,算数速度可快不了半分。
面对这种现象,或许我们该学学中医智慧:真正治病要讲究“君臣佐使”的配伍,而不是简单更换药引子。下次再遇到宣称“全面升级”的事物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锅汤里,到底换了药材还是只加了香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