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òu shǒu yuán nì
成语解释:授手:伸手;溺:淹没。伸手去救落水的人。比喻救援苦难的人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天下溺,援之以道;嫂溺,援之以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授手援溺
英文翻译:Hand in aid of drowning
授:1.交付;给予(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):授旗。授奖。授权。2.传授;教:讲授。授课。函授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援:1.以手牵引:攀援。2.引用:援用。援例。3.援助:支援。增援。援军。孤立无援。
溺:[nì]1.淹没:溺死。2.沉迷不悟;过分:沉溺。溺爱。[niào]同“尿(niào)”。
"授手援溺"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先别急着跳过,咱们一起拆解看看。老张在河边晨练时,突然听见呼救声——有个孩子滑进深水区挣扎。他二话不说跳进河里,一把拽住孩子的衣领往岸边拖,这不正是"看到人溺水就伸手救援"的鲜活场景吗?
有人可能要问:"这成语和‘见义勇为’有啥区别?"区别藏在动作里。"授手"强调主动伸出援手的动作,"援溺"特指救助特定危难,比泛泛而谈的助人更有画面感。就像上周社区着火,李阿姨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撤离,这种精准的危机应对就是现代版授手援溺。
现实生活里,这个成语给我们什么启示?我常观察地铁里的让座现象:当有人踉跄着扶住栏杆,立刻有三四个声音同时响起"坐这儿吧"。这种不约而同的善意涌动,何尝不是授手援溺的日常演绎?主动伸手的动作里,藏着整个社会的温度计。
数字时代是否稀释了这种美德?看看暴雨中的场景就知道了。外卖小哥的电瓶车陷在水坑里,路过的私家车主摇下车窗:"需要搭把手吗?"智能手机拍下这一幕,转眼在朋友圈收获上百个赞。科技没有冷却善意,反而让温暖传播得更快更远。
或许你会想:"普通人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善举?"其实授手不必惊天动地。邻居独居老人家的灯泡坏了,顺手帮忙换个新灯泡;同事赶项目焦头烂额时,主动分担些基础工作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援手,正在编织着人与人之间的安全网。
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场景,不妨先伸出手,再思考其他。就像那个暴雨天,便利店老板把屋檐下的空地让给躲雨的路人,转身搬出几把塑料凳——这个简单的动作,让阴沉的雨天突然有了暖色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