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ái
  • shā
  • jiàn
  • j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ái shā jiàn jīn

成语解释:见“排沙简金”。

成语出处:清·项穆《书法雅言·资学·附评》:“观其纤浓诡厉之态,犹排沙见金耳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从大量的东西中挑选精华

繁体字形:排沙見金

英文翻译:obtain gold by washing it from sand and gravel

排沙见金的意思

排:[pái]1.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:排队。排字。把椅子排成一行。2.排成的行列:他坐在后排。3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连,下辖若干班。4.指排球运动:排坛。中国女排。5.用于成行列的东西:一排子弹。一排椅子。上下两排牙齿。6.一种水上交通工具,用竹子或木头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。7.指扎(zā)成排的竹子或木头,便于放在水里运走。8.一种西式食品,用大而厚的肉片煎成:牛排。猪排。9.排演:彩排。这是一出新排的京剧。10.推;推开:排闼(tà)直入。排门而出。[pǎi]用楦子填紧或撑大新鞋的中空部分使合于某种形状:把这双鞋排一排。

沙:[shā]1.细小的石粒:风沙。防沙林。飞沙走石。2.像沙的东西:豆沙。3.姓。4.(嗓音)不清脆,不响亮:沙哑。沙音。5.沙皇:沙俄。[shà]摇动,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,以便清除:把米里的沙子沙一沙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
成语评论

排沙见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淘金客在沙堆里找金子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假设你正在整理老房子的旧书堆,翻出几十本发黄的课本和杂志,最后发现了一本绝版的小说——这个过程就像“排沙见金”,在大量无用的东西里找到了真正有价值的部分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筛选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排沙”需要主动剔除干扰项。比如职场中,新人小李每天收到上百封邮件,他通过标记优先级、分类归档,最终从信息洪流中抓出了客户的关键需求。这种主动清理冗余的动作,才是成语强调的“排”的精髓。

再举个反例:老王在二手市场淘旧货,看到什么都觉得“可能有收藏价值”,结果家里堆满破铜烂铁。这说明单纯的“收集”不等于“筛选”,就像淘金不筛沙,最后只会得到成吨的砂砾。真正的价值判断需要明确的筛选标准,比如古董的年代特征或艺术价值。

我观察到现代人普遍面临“信息过载”的困境。就像刷短视频时,算法不断推送相似内容,这时候更需要“排沙见金”的智慧。上周我尝试关掉三个资讯App的通知,专门腾出半小时深度阅读,意外发现了某行业报告里的关键数据——这恰好印证了主动筛选比被动接收更重要。

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:被筛掉的沙子真的毫无价值吗?建筑工地的沙子能盖楼,沙漠里的细沙能储水。所谓“排沙见金”的重点不在否定,而在于根据目标取舍。就像投资人面对初创项目,既要果断放弃不匹配的,也要保留有潜力的种子选手。

下次当你面对杂乱的信息或物品时,不妨先问自己:“我的金矿究竟长什么样?”设定清晰的目标,准备合适的筛网,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提升认知效率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筛选能力可能比收集能力更重要。

"排沙见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