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ū
  • b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ū biàn zǐ

成语解释:抓辫子。比喻抓住对方的短处、缺点作为把柄

成语出处:王朔《谁比谁傻多少》:“不管大家说什么,再不堪入耳,再反动再下流,一不打棍子二不揪辫子三不记黑帐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揫辮子

英文翻译:Pluck the pigtail

揪辫子的意思

揪:紧紧地抓;抓住并拉:揪耳朵。揪着绳子往上爬。把他揪过来。

辫:1.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:发(fà)辫。辫子(a.发辫;b.像辫子的东西;c.喻把柄,如“抓辫辫”)。2.像辫子的东西:蒜辫。
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揪辫子”这个说法常用来形容抓住别人的小错误不放。比如:“小王在会议上说错了一个数据,结果被领导揪住辫子批评了半小时。”这里的“揪辫子”显然不是字面意思,而是强调对细节的过度追究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辫子”来比喻错误呢?其实这和旧时留长辫子的习惯有关。辫子容易被拉扯,后来逐渐演变成“弱点”的代称。比如同事间开玩笑:“你再迟到,小心老板揪你辫子扣奖金啊!”这种表达既形象又带着调侃的意味。

遇到揪辫子的情况该怎么办?我的建议是:如果是原则性问题,及时纠正很重要;若是无心之失,不妨多点包容。记得去年部门有个新人把客户名字打错了,主管没有当众揪辫子,而是私下指导,这样既保住了员工面子,又解决了问题。

生活中我们也会无意识揪别人辫子。比如孩子作业写错字,家长反复念叨:“这个字上周就教过你!”其实换个方式说:“这个字有点调皮,我们再来和它做朋友吧?”效果可能更好。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,正向引导比反复纠错更利于学习。

过度揪辫子可能影响人际关系。朋友聚会时,有人总爱提起别人过去的糗事,虽然本意是开玩笑,但被说的人往往如坐针毡。这时候适当转移话题,或者用幽默化解,比继续揪着不放更显智慧。

换个角度看,揪辫子也有积极意义。工程质量检查时,监理人员必须揪住每个细节,这是对安全的负责。关键要分清场合和程度,就像炒菜放盐,适量提味,过量则苦。把握这个分寸,既能维护标准,又不至于让人际关系变僵。

最后想起邻居张阿姨的故事。她总盯着小区里的不文明行为,后来改成先表扬做得好的地方,再说建议,结果大家更愿意配合整改。这个方法巧妙避开了“揪辫子”的对抗性,用建设性对话实现了改变,或许值得我们借鉴。

揪辫子的造句

  1. 造句 老师,没事,现在已不是文化大*命了,再也没有人来揪辫子了!
  2. 造句 很多大企业会花十几二十年时间资助有前途的新人,避免集中公关被人揪辫子。
  3. 造句 于是一些很不利府中形象的报道甚嚣尘上,搞得贾氏形象代言人元春都受到影响,从宫中传话叫大家行事务必小心,千万别让人揪辫子。
  4. 造句 更何况,一个单位的人际关系是那么错综复杂,一招不慎,就会被人家揪辫子,扣帽子,说坏话。
  5. 造句 十九岁以前,她是个正如她名字一样简单的女孩,上学、读书走着所有人都走的路,讨厌被男生揪辫子,把男生写的情书偷偷的撕碎,扔进垃圾桶里。
  6. 造句 曾经的他总是保护我的那个人,保护我不被同班的小胖子揪辫子,保护我不在放学的路上被高年级学生欺负,保护我不被隔壁楼上的哥哥骗去画片。
  7. 造句 我的武艺虽然不如他们,但我可以等他们落单夜行的时候下手,撒石灰,打闷棍,揪辫子。
  8. 造句 所谓一日为贼,终身为贼,富甲一方又能如何,还不是被人揪辫子,黄家的创业大亨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,于是,把一切的希望,都押在了黄巢的身上。

"揪辫子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