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n quán nà huì
成语解释:揽:把持。纳:接纳。把持权势,并接受贿赂。
成语出处: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六回:“到了湖北,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受贿
繁体字形:攬権納賄
英文翻译:abuse one 's power and take bribes
揽:1.用胳膊围住别人,使靠近自己:母亲把孩子揽在怀里。2.用绳子等把松散的东西聚拢到一起,使不散开:把车上的柴火揽上点。3.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:包揽。揽买卖。他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了。4.把持:独揽大权。
权:1.秤锤。2.权衡:权其轻重。3.权力:当权。有职有权。掌握大权。生杀予夺之权。4.权利:人权。公民权。选举权。发言权。5.有利的形势:主动权。制空权。6.权变;权宜:权诈。权谋。通权达变。7.权且;姑且:权充。死马权当活马医。8.又同“颧”。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贿:贿赂:行贿。受贿。纳贿。索贿。
“揽权纳贿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拆开看其实不难理解——“揽权”是抓权力,“纳贿”是收好处。简单来说,就是有人利用职务之便,一边拼命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,一边偷偷收受不正当利益。比如:“某部门领导为了揽权纳贿,擅自将招标项目交给亲戚公司,结果工程质量一塌糊涂。” 这个例子中,权力滥用和利益输送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。
为什么这类行为总是屡禁不止?其实背后有个“隐形逻辑”:权力一旦缺乏监督,就容易变成个人谋利的工具。比如古代官员在地方上“一手遮天”,老百姓即便知道问题,也可能因为信息闭塞或举报无门而忍气吞声。现代社会虽然制度更完善,但仍有漏洞可钻——就像有人会通过“微信红包”“代购礼品”等更隐蔽的方式受贿。
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:某企业高管利用审批权要求供应商“返点”,表面上说是“行业潜规则”,实际上已经构成揽权纳贿。这种灰色操作就像温水煮青蛙,当事人最初可能觉得收点小钱无伤大雅,但欲望膨胀后往往难以回头。这让我想到:制度的笼子不仅要扎紧,更需要用透明的玻璃打造,让阳光能照到每个角落。
说到防范措施,技术其实能帮大忙。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推行“电子留痕系统”,所有审批流程在线公开,就像给权力运行装上了行车记录仪。群众随时可以查看进度、提出质疑,这种“全民监督”的模式比单纯依靠内部检查更有效。毕竟,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——当监督的眼睛足够多,暗箱操作的空间自然会被压缩。
个人认为,解决揽权纳贿不能只靠事后惩罚,更需要营造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环境。就像新加坡用高薪养廉配合严厉惩处,既降低腐败动机,又提高违法成本。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能发挥作用:拒绝成为行贿链条中的一环,遇到不公平时勇敢发声。社会风气的净化,终究要靠无数个体的选择来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