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o zhe yǎng chù
成语解释:比喻正合心意,痛快之至。
成语出处:唐 杜牧《读韩杜集》诗:“杜诗韩集愁来读,似倩麻姑痒处抓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话说到点子上
繁体字形:搔着癢處
英文翻译: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
搔:用指甲挠:搔头皮。搔到痒处(比喻说到点子上)。搔首弄姿(形容卖弄姿容)。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痒:1.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。2.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,难以抑制:技痒。见人打球,他心里直发痒。
处:[chǔ]1.居住:穴居野处。2.跟别人一起生活;交往:处得来。处不来。他的脾气好,挺容易处。3.置身在(某地、某种情况等):地处闹市。处变不惊。设身处地。我们工厂正处在发展、完善的阶段。4.处置;办理:论处。处理。5.处罚:处治。惩处。处以徒刑。6.姓。[chù]1.地方:住处。心灵深处。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2.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一般比局低,比科高),也指某些机关:科研处。总务处。办事处。联络处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有人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你纠结许久的问题?比如同事发现你PPT配色刺眼,建议"试试把荧光绿换成莫兰迪色系",这种精准的建议就堪称"搔着痒处"的典范。
这个成语为什么用"搔痒"作比喻呢?想象后背发痒却总挠不到点的焦躁,当有人帮你准确找到痒处轻挠,那种瞬间的舒畅感,正是这个成语要表达的精准解决问题的爽快。就像健身教练指出"你膝盖内扣导致深蹲吃力",这种专业指导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。
工作中常见这样的场景:产品经理拿着用户调研报告说"七成受访者希望增加夜间模式",比泛泛而谈"提升用户体验"要实在得多。这种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具体方案的洞察力,正是职场进阶的必备技能。我曾见过实习生用"把注册流程从五步缩到三步"的具体建议赢得主管赞赏,这就是抓住痛点的智慧。
有人担心直指问题会显得尖锐,其实关键在于表达方式。好比医生不会说"你吃得太胖",而会说"建议每周三次有氧运动",既指出问题又给出解法。观察发现,善用"具体数据+可行方案"的表达结构,更容易实现搔着痒处的沟通效果。
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能快速抓住问题本质愈发珍贵。就像修剪盆栽,找准该修剪的枝桠比胡乱剪枝更重要。培养这种能力不妨从日常小事练起:下次朋友抱怨工作累,别急着说"注意休息",试着问"是加班太多还是通勤太长?"也许就能帮TA找到真正的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