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ò qiāng shǐ bàng
成语解释:搠:戳。搬弄兵器,指动武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8回:“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,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战斗等
繁体字形:搠枪使棒
英文翻译:To make a stick with a gun
搠:刺;扎(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
枪:1.长杆上装有金属尖头的冷兵器:红缨枪。标枪。2.通常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下,利用火药气体压力抛射弹头的武器。如手枪、步枪、冲锋枪、机关枪和具有特种用途的专用枪。3.形状像枪的器具:焊枪。4.枪替,考试时替别人作文章或答题。
使:1.派遣;支使:使唤。使人去打听消息。2.使用:使拖拉机耕地。这支笔很好使。使上点肥料。3.让;叫;致使:办事使群众满意。加强质量管理,使产品合格率不断上升。4.假如。5.奉使命办事的人:使节。大使。公使。特使。学使(科举时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试的官员)。
棒:1.棍子:木棒。炭精棒。2.(体力或能力)强;(水平)高;(成绩)好:棒小伙子。字写得真棒。功课棒。
“搠枪使棒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,其实它最初确实和武艺有关。比如《水浒传》里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中,就有“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,搠枪使棒无所不习”的描述。这里的“搠枪”指挺枪直刺,“使棒”则是挥舞棍棒,合起来比喻人掌握多种技能,能应对不同挑战。
那这个成语在现代还能用吗?当然可以!比如小王在公司既会写代码又能做产品设计,同事夸他:“你这真是新时代的搠枪使棒啊!”这时候说的可不是打架本领,而是夸他多才多艺。这说明成语随着时代演变,核心含义从“武力值”转向了“能力值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把两种兵器并列来说?其实这里藏着智慧密码。枪适合远攻,棒擅长近战,就像现代人既要专业深度又需知识广度。就像疫情期间很多老师突然要当“主播”,既要懂教学又要会剪辑视频,这不正是现实版的“搠枪使棒”吗?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当代职场人。前阵子看到程序员转行做烘焙师的故事,他笑着说:“以前敲键盘是搠枪,现在揉面团是使棒。”这种跨界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反而更吃香,毕竟机器暂时还做不到人类这样的灵活转换。
下次遇到需要多任务处理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比如家长会上既要辅导孩子功课又要处理工作邮件,这时候你就是在实践“现代版搠枪使棒”。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,就像学骑自行车,刚开始可能手忙脚乱,熟练了自然能左右开弓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最近有没有遇到需要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情况?试试用“搠枪使棒”的思维来拆解,说不定会有新发现。生活就像武侠世界,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江湖里的多面侠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