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ò bǐ xún jiē
成语解释:谓沿街卖诗文。
成语出处:元·郑廷玉《看钱奴》第二折:“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,拼的个搠笔巡街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穷困书生
繁体字形:搠筆廵街
英文翻译:Walk the streets with a pen
搠:刺;扎(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
笔:1.写字画图的用具:毛笔。铅笔。钢笔。粉笔。一支笔。一管笔。2.(写字、画画、作文的)笔法:伏笔。工笔。败笔。曲笔。3.用笔写出:代笔。直笔。亲笔。4.手迹:遗笔。绝笔。5.笔画:笔顺。笔形。6.a)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:一笔钱。三笔账。五笔生意。b)用于字的笔画:“大”字有三笔。c)用于书画艺术:写一笔好字。他能画几笔山水画。7.姓。
巡:1.往来查看:巡视。巡哨。2.量词。用于给全座斟酒的次数:酒过三巡。
街:街道,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:大街小巷。
你有没有在古装剧里见过这样的场景?书生背着竹篓走街串巷,手里握着毛笔随时准备写字?这就是"搠笔巡街"的生动写照。这个成语原指古代文人带着笔墨在街市游走,既是为谋生,也是寻找创作灵感。比如:"北宋词人柳永常年搠笔巡街,在勾栏瓦肆间为歌女填词,留下了'凡有井水处,皆能歌柳词'的佳话。"
有人可能会问:"古人为什么要搠笔巡街?"这其实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现实困境。就像今天自由撰稿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咖啡馆写作,古代文人带着笔墨游走市井,既是展示才华的流动舞台,也是维系生计的无奈选择。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里写过:"那书生搠笔巡街三年,终在城隍庙墙题诗遇伯乐。"
现代生活中,"搠笔巡街"有了新诠释。我曾在苏州平江路遇见位老先生,用毛笔在折扇上即兴题诗,二十元一幅。他说:"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搠笔巡街?用传统手艺连接八方游客。"这种街头创作既保留了文化韵味,又增添了市井烟火气,比单纯摆摊卖字多了份文人趣味。
值得思考的是,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,坚持搠笔巡街精神的人反而更显珍贵。他们不依赖算法推荐,像古时文人般主动走向人群,用真功夫赢得认可。去年杭州南宋御街的汉字快写表演者就是典型例子——铺纸研墨间,围观者既能买字,更能亲眼见证"下笔如有神"的创作过程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略:搠笔巡街不仅是生存方式,更是创作源泉。就像宋代画家张择端通过观察汴京街景完成《清明上河图》,当代摄影师背着相机扫街采风,本质上都是带着创作工具主动深入生活现场。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姿态,或许比闭门造车更能捕捉时代的脉搏。
看着街头艺人挥毫泼墨,突然觉得搠笔巡街从未真正消失。它只是换上了新装——可能是广场上直播写字的主播,也可能是景区里现画书签的画师。这种穿越古今的坚持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走进人间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