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ǔ
  • fēng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 jiǔ fēng ér

成语解释:喝醉酒后任性胡闹
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5回:“千不该,万不该,前天吃醉了酒,在你荐的人那里撒酒风,叫你下不去!真正对你不住!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撒酒疯儿

英文翻译:be roaring drunk

撒酒疯儿的意思

撒:[sā]1.放开;张开:撒手。撒网。一撒线,风筝就上去了。2.尽量使出来或施展出来(贬义):撒赖。撒酒疯。[sǎ]1.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;散布(东西):撒种。年糕上撒了一层白糖。2.散落;洒:把碗端平,别撒了汤。3.姓。

酒:1.用粮食、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,如葡萄酒、白酒等。2.(Jiǔ)姓。

疯:1.神经错乱;精神失常:发疯。2.轻狂;不稳重:那丫头可疯了。3.指没有约束地玩耍:她跟孩子疯了一会儿。4.指农作物生长旺盛,但是不结果实:疯长。疯枝。这些棉花疯了。
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
成语评论

撒酒疯儿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用在什么场合?举个例子,朋友聚会时有人喝多了,突然拍桌子大喊大叫,这时候旁边人可能会说:“你看他,又撒酒疯儿了。”这种场景里,成语既点明了行为失控的状态,又带着点无奈调侃的味道。

有人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撒酒疯儿”而不是直接说“发酒疯”?其实这两个说法意思差不多,但成语更接地气。比如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桥段——老张喝高了抱着路灯杆说胡话,邻居摇摇头:“老毛病又犯了,撒酒疯儿都不分场合。”这里用成语能让对话更鲜活,还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。

再想想现实中的情况。公司年会时市场部小王喝嗨了,非要拉着总经理跳舞。第二天同事悄悄议论:“昨晚小王撒酒疯儿的视频都在群里传遍了。”这种用法既描述了尴尬场面,又暗示了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。比起直白的“醉酒闹事”,成语本身自带的调侃语气,反而让批评显得不那么尖锐。
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疑惑:喝酒本是高兴事,怎么就变成“撒酒疯儿”了?关键在“度”的把握。我自己参加婚礼时就见过,新郎官挨桌敬酒时还知道用白水代替,私下说:“我可不想大喜日子撒酒疯儿出洋相。”这种主动克制的态度,反倒让人觉得成熟靠谱。

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个成语常出现在两种语境:要么是熟人间的善意提醒,比如妻子看着丈夫端起第三杯白酒,轻声说:“少喝点,别又撒酒疯儿”;要么是事后的趣味谈资,就像茶馆里老人们笑着回忆:“当年老李头喝多了爬树摘月亮,那撒酒疯儿的架势哟……”

语言就像调味料,成语用对了地方能让表达更有滋味。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试试用“撒酒疯儿”来描述——既能准确传达意思,又能让对话多几分生动趣味。记住,适量饮酒既能助兴,又能避免成为别人口中的成语主角,何乐而不为呢?

"撒酒疯儿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