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áo
  • shì
  • shēng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áo shì shēng fēi

成语解释:惹是生非,造成麻烦后果

成语出处: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制造麻烦

繁体字形:撩是生非

英文翻译:ask for trouble

撩是生非的意思

撩:[liáo]撩拨:撩逗。春色撩人。一番话撩得他动心了。[liāo]1.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:撩起帘子。把头发撩上去。2.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:先撩些水然后再扫地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成语评论

撩是生非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陌生,其实它和“惹是生非”意思相近,指的是主动挑事、制造麻烦的行为。不过,“撩”字更强调一种试探性、半开玩笑的互动,比如有人明明知道某个话题敏感,却故意提起,结果引发矛盾。现实生活中,这种“撩”出来的麻烦还真不少见。

举个职场中的例子:小王在部门会议上提到“听说公司要调整年终奖比例”,其实他没有任何证据,只是想试探同事反应。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,整个办公室人心惶惶,领导不得不紧急开会澄清。你看,一句轻飘飘的猜测,可能比正式通知还让人紧张。

这时候有人会问:“明明是好心分享消息,怎么反而变成搞事情了?”关键在于信息的真实性和表达方式。就像往池塘扔石子,小石子能激起涟漪,大石头却可能惊跑鱼群。掌握不好力度和场合的“撩”,很容易让善意变味。

再比如家庭场景:女儿故意在父母面前说“表哥昨天换新车了”,其实是想暗示自己也想换车。这种拐弯抹角的表达,往往会让父母误解为攀比抱怨,反而引发家庭矛盾。有时候直接沟通比迂回试探更有效,毕竟亲密关系最怕的就是猜来猜去。

我个人观察到,现在社交媒体上的“撩是生非”现象尤其明显。有人故意用夸张标题吸引点击,比如“某明星疑似离婚”,点进去发现只是普通工作照。这种“撩”流量的行为,短期或许能博眼球,长期却会消耗信任。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学会辨别哪些是事实,哪些是人为制造的“是非”。

其实“撩”这个动作本身没有对错,就像火能取暖也能酿灾。关键看使用者的动机和尺度。比如朋友间开玩笑说“你这发型好像金毛狮王”,如果对方性格开朗可能哈哈大笑;但如果对方正在为脱发烦恼,这话就成了伤人的利剑。所谓分寸感,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收,什么时候能放。

下次遇到想“撩”的话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信息真实吗?对方能接得住吗?可能引发什么后果?就像开车要看红绿灯,沟通也要看场合信号。把“撩”当成调味料而不是主菜,人际交往这桌宴席才会更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