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o fēng bō cì
成语解释:撩:挑逗。引逗蜜蜂拨开刺儿。比喻挑起事端
成语出处: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第89回:“你倒先来撩蜂拨刺,此仇如何不报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好事的人
繁体字形:撩蜂撥刺
英文翻译:To stir a bee and a thorn
撩:[liáo]撩拨:撩逗。春色撩人。一番话撩得他动心了。[liāo]1.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:撩起帘子。把头发撩上去。2.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:先撩些水然后再扫地。
蜂:1.昆虫。种类很多。有的成群生活,有毒刺,如蜜蜂、胡蜂;有的单独或成对生活,捕食小虫,如蜾蠃(luǒ);有的营寄生生活,如寄生蜂;有的危害植物,如叶蜂。2.比喻成群地:蜂聚。
拨:1.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,使东西移动:拨门。拨船。拨开云雾。2.分出一部分发给;调配:拨粮。拨款。拨两个人到锻工车间工作。3.掉转:拨头便往回走。4.用于成批的人或物:工人们分成两拨儿干活儿。大家轮拨儿休息。
刺:[cì]1.用针或有尖的东西穿入:针刺。刺绣。2.尖锐像针的东西:鱼刺。扎了个刺。3.用剑刺。泛指杀伤或暗杀:刺杀。刺客。4.使某些感觉器官反应强烈:刺耳。刺鼻。5.用挖苦的话揭露人的短处:讥刺。6.侦察:刺探。7.名片:名刺。[cī]拟声词。快速摩擦或火线燃烧发出的声音:刺刺地直冒火星。
你听说过"撩蜂拨刺"这个成语吗?它字面意思是故意去挑逗蜜蜂、拨弄荆棘,现在常用来形容主动招惹麻烦的行为。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:隔壁老张明知同事脾气暴躁,偏要在晨会上当众质疑他的方案,结果两人当场吵得不可开交,这就是典型的"主动找刺扎"。
为什么人们会明知故犯去招惹麻烦呢?心理学研究发现,部分人存在"问题验证倾向",就像我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总喜欢在敏感话题边缘试探,其实潜意识里是想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。不过这种试探就像在悬崖边跳舞,稍有不慎就会跌得头破血流。
工作中最常见的例子要数跨部门协作。上周市场部小王需要设计部配合做物料,他直接在工作群@设计主管:"这个图今天必须改完!"结果对方直接装没看见。换作是我,肯定会先私聊说明紧急程度,毕竟公开场合的强硬要求就像对着蜂巢捅竹竿。
家庭生活中也藏着"隐形的刺"。表妹最近跟我抱怨,说她妈妈总爱在亲戚群里转发养生谣言,她每次都直接在群里纠正,结果母女俩闹得很僵。其实换个方式,私下里温柔解释,既保全长辈面子,又能达到沟通目的,何必要在公开场合"拔刺"呢?
值得注意的还有网络空间的"蜂群效应"。去年某明星粉丝集体举报同人作品,本意是维护偶像形象,结果引发全网声讨。这让我想起老家果园的教训:被蜜蜂围攻时,越是拼命扑打,蛰伤反而越多。处理争议问题时,冷静克制往往比激烈对抗更有效。
观察发现,善于化解矛盾的人都有个共同点: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园丁,处理带刺植物时会戴上专用手套。有个做客服的朋友分享过,遇到情绪激动的客户时,她总会先说:"我特别理解您现在的心情",这句话就像给愤怒的气球扎了个缓慢放气的针眼。
说到底,"撩蜂拨刺"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掌控感的微妙追求。就像小孩子明知会被骂,还是要碰滚烫的炉子。但成熟的处理方式应该是:看见蜂巢就绕道而行,遇到荆棘就小心修剪。毕竟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已经够多,何必再给自己制造额外的麻烦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