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ǎi
  • kǒu
  • sh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ǎi kǒu tà shé

成语解释:重新转动舌头,改变原来的说法。

成语出处: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三:“尉数之曰:‘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?’景休仰而对曰:‘民宁再受笞数十,终不能改口沓舌,妄谀刘侍御也!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改变原来的说法

繁体字形:改口沓舌

英文翻译:Change one's tongue

改口沓舌的意思

改:1.改变;更改:改口。改名。改朝换代。几年之间,家乡完全改了样子了。2.修改:改文章。这扇门太大,得往小里改一改。3.改正:改邪归正。有错误一定要改。4.姓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沓:[tà]多而重复:杂沓。纷至沓来。[dá]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(一般不很厚):一沓信纸。我把报纸一沓一沓地整理好了。
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
成语评论

改口沓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人说话前后矛盾、反复无常的状态。比如朋友约你周末爬山,先是说“下雨就取消”,第二天突然改口“小雨也能去”,到了周五又犹豫“要不改下周吧”——这种反复修改计划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改口沓舌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改口沓舌?常见原因有两个: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快,比如天气预报不准导致计划反复调整;二是当事人缺乏决断力,就像点外卖时在火锅和烧烤间切换十几次的你。这时候与其硬撑,不如坦诚说“我需要多点时间考虑”。

工作中改口沓舌更值得警惕。某项目经理周一要求团队“优先完成设计稿”,周三突然转向“先做市场调研”,到周五又强调“必须本周上线”。这种摇摆不仅消耗团队精力,还会动摇领导权威。有个真实案例:某公司三个月内三次调整年度目标,最终导致核心成员集体离职。
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客观上增加了改口沓舌的概率。就像手机里的消息提醒,随时可能有新信息推翻旧决策。但重要的不是永不改口,而是建立清晰的决策框架。好比导航软件虽然随时重新规划路线,但始终锚定最终目的地。

改口沓舌最伤人的情况发生在亲密关系中。比如父母答应孩子考90分就去迪士尼,成绩达标后却说“等寒暑假再说”,这种信用透支会造成长期信任裂痕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重建平均需要7次以上守信行为。

遇到必须调整承诺的情况怎么办?建议采用“透明修正法”:先说“我之前考虑不周”,再解释变化原因,最后给出明确新方案。就像航空公司航班延误时,提供改签选择比单纯道歉更让人接受。

语言就像契约,改口沓舌本质是单方面撕毁口头协议。但换个角度看,它也在提醒我们:开口承诺前多思考三分钟,遇到变化时及时沟通。毕竟,真正的靠谱不是永不犯错,而是让每个修正都成为建立信任的新契机。

"改口沓舌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