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àng
  • lóng
  • hǎ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àng lóng rù hǎi

成语解释:比喻放走敌人,留下后患
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1回:“此放龙入海,纵虎归山也,后欲治之,其可得乎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留下后患

繁体字形:放龍入海

英文翻译:give sb. the chance to make the best of his abilities

放龙入海的意思

放:1.解除约束,使自由:释放。放虎归山。把俘虏放回去。2.在一定的时间停止(学习、工作):放学。放工。3.放纵:放任。放声高歌。放言高论。4.让牛羊等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:放牛。放羊。5.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:放逐。流放。6.发出:放枪。放光。放冷箭。玉簪花放出阵阵的清香。7.点燃:放火。放爆竹。8.借钱给人,收取利息:放债。放款。9.扩展:放大。放宽。上衣的身长要放一寸。10.姓。

龙:1.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,身体长,有鳞,有角,有脚,能走,能飞,能游泳,能兴云降雨。2.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,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:龙颜。龙廷。龙袍。龙床。3.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:龙舟。龙灯。龙车。龙旗。4.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,如恐龙、翼手龙等。5.姓。
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放龙入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神话故事里的场景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它比喻让有能力的人或事物进入适合的环境,从而发挥最大潜力。比如一位擅长数据分析的员工被调去研究部门,领导说:“这次调岗是‘放龙入海’,你一定能做出突破性成果。”这里的问题来了:为什么“放龙入海”能带来积极效果?答案其实藏在人与环境的匹配中——大海是龙的归属,正如合适的舞台能激发人的天赋。

现实中,“放龙入海”的应用远比成语本身更接地气。比如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画画,主动送他去美术班而不是强迫学奥数,这就是一种“放龙入海”的选择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如果孩子中途想放弃怎么办?”这时候需要观察:是遇到短期困难,还是真的兴趣转移?前者需要鼓励坚持,后者则需要重新寻找“那片海”。关键在于不盲目放手,而是提供试错空间。

有趣的是,“放龙入海”背后的逻辑甚至适用于商业领域。某科技公司曾将创新项目组独立为子公司,结果产品用户量一年增长300%。这种操作就像把原本困在鱼缸里的龙放归大海——独立决策权、灵活机制和资源支持共同构成了“海水”的要素。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中“放龙入海”不仅需要勇气,更需要精准判断“龙”的特质与“海”的适配性。

当然,这个成语也有容易被忽视的另一面。假设一条淡水鱼被误认为龙而投入大海,结局只会适得其反。所以“放龙入海”的前提是认清对象本质。比如一位内向的技术人才被提拔为需要频繁社交的管理岗,可能反而限制其优势。这时候,“海”未必越大越好,匹配度才是核心。

生活中处处能找到“放龙入海”的智慧。无论是职业选择、教育方式还是个人成长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海域”往往比盲目努力更重要。就像风筝需要风才能高飞,但前提是线要握在懂方向的人手中。或许我们都需要思考:自己或他人的“海”究竟在哪里?答案可能就在日常观察与不断尝试中逐渐浮现。

"放龙入海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