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jiā qiáo mù
成语解释:①谓世家的人才、器物必定出众。②喻指乡贤。
成语出处: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余大先生道:‘自古说:“故家乔木。”果然不差。就如尊府这灯,我县里没不第二副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故家喬木
英文翻译:Home tree
故:1.事情;事故:细故。变故。2.缘故;原因:无故缺勤。不知何故。3.故意;有意:故作镇静。明知故犯。4.所以;因此:因大雨,故未如期起程。5.姓。6.原来的;从前的;旧的:故址。故乡。依然故我。7.朋友;友情:亲故。沾亲带故。8.(人)死亡:病故。染病身故。父母早故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乔:1.高:乔木。2.做假:乔装打扮。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“故家乔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描述的是那些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的大家族。举个例子:老李家的祖宅门口有棵三百年的银杏树,每逢节庆全家老少都会聚在树下祭祖,街坊邻居常说“瞧这故家乔木的气派,真是几代人的福气”。这个场景里,“故家”代表传承数代的家族,“乔木”则像征着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夸大家族吗? 其实不然。比如小王在互联网公司创业五年,团队从三人发展到三百人,客户总说他们是“科技界的故家乔木”——这里既没有百年历史,也没有实体宅院,强调的是企业文化和专业积累形成的独特气质。可见只要具备持续深耕的特质,新兴事物也能用这个成语形容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在人人追求快速成功的今天,强调“故家乔木”是否过时?我倒觉得这个成语反而有了新价值。就像苏州园林里的古树,新芽总在老枝上萌发,现代人同样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创新。比如某短视频博主用祖传的漆器手艺结合流行元素,让老技艺焕发新生,这正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“活态乔木”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暗含辩证思维。去年参观山西王家大院时,导游指着斑驳的砖雕说:“这些建筑能保存至今,靠的不是木头多结实,而是王家二十代人‘诗书传家’的信念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“乔木”的坚固不在于物理形态,而在于精神脉络的延续。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,历经千年依然鲜活,靠的是代代画师的修复传承。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南方宗祠文化浓厚的地区,年轻人更愿意用“数字家谱”延续传统。他们在区块链上记录家族历史,用VR技术还原祖宅样貌。这种科技赋能下的文化传承,或许就是数字时代的“故家乔木”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根基不会因形式改变而动摇,关键是如何让老树发出新枝。
观察身边案例会发现,那些被称为“故家乔木”的个体或组织,往往具备三个特质:持续深耕的定力、开放包容的胸怀、与时俱进的智慧。就像杭州某百年茶庄,既保持着古法炒制工艺,又开发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冷泡茶系列。这种“老根发新芽”的生存智慧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历久弥新的真正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