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áng
  • suǒ
  • kà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í wáng suǒ kài

成语解释: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。
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杨伯峻注:“王之所恨怒者,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战争等

繁体字形:敵王所愾

英文翻译:The enemy and the king

敌王所忾的意思
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
王:[wáng]1.君主;最高统治者:君王。国王。女王。2.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:王爵。亲王。王侯。3.首领;头目:占山为王。擒贼先擒王。4.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:蜂王。蚁王。王蛇。花中之王。5.辈分高:王父(祖父)。王母(祖母)。6.最强的:王水。王牌。7.姓。[wàng]古代称君主有天下:王天下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忾:[kài]愤怒,愤恨:同仇敌忾(大家一致痛恨敌人)。[xì]1.叹息。2.遍及;到:“忾乎天下。”

成语评论

哎哟喂,这成语“敌王所忾”可有点意思啊!不过说实在的,一开始我差点以为它是个生造词——后来一查才发现,其实是“同仇敌忾”的误写吧?不过咱们就按字面意思来唠唠,权当开开脑洞。你懂的,语言本来就是活的嘛!

那问题来了,啥叫“敌王所忾”?说白了,这词儿拆开看就是“敌人和君王都痛恨的东西”。比如战国时期,秦国的商鞅变法搞土地改革,既得罪了旧贵族(王所恨),又让邻国觉得威胁(敌所恨)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敌王所忾”吗?不过这种两头不讨好的操作,最后结局嘛……咳咳,你懂的。

嘿,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:“那这成语现在能用吗?”别说,还真行!比如隔壁老王家开餐馆,既给菜品涨价得罪顾客(敌),又克扣员工工资惹毛自家团队(王),这不就活成了现代版“敌王所忾”?要我说啊,这种双输局面可得绕着走,毕竟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。

不过我倒觉得,换个角度看“敌王所忾”也挺有意思。比如说环保政策,工厂主觉得成本太高(王所恨),环保组织又嫌力度不够(敌所恨),但长远来看这可是造福子孙的事儿。所以啊,有时候被“双恨”的未必是坏事,关键要看立场对不对。

话说回来,老祖宗造成语真是门学问。你看“同仇敌忾”讲的是团结对外,这“敌王所忾”倒像是反面教材。要我说,做人做事还是得学学太极——刚柔并济才能四两拨千斤,硬要两头得罪那可就得不偿失啦!

最后提一嘴,语言就像条大河,总会有新的浪花翻起来。甭管是误写还是新造词,能引发思考就是好事。就像咱今天聊的这个话题,说不定哪天就被收录进词典了呢?毕竟,语言这玩意儿,从来都是人民说了算嘛!

"敌王所忾"的相关成语